假如烧毁博物馆和图书馆,推倒雕像,把因宗教鼓舞而创作的艺术品统统撕毁,人类伟大的梦想还会留下些什么呢?人类必须怀抱着希望和幻想,否则就无法活下去。这就是诸神、英雄和诗人得以存在的原因。科学承担起祛魅这一任务已有50年的时间,但在渴望理想的心灵里,科学是有所欠缺的,因为科学既不敢做出慷慨的承诺,也无法像幻想一样撒谎。
19世纪的哲学家热忱地破坏着大众群体对宗教、政治和社会的幻想,完全不管我们的祖辈已在这些幻想中生活了许多世纪。他们毁灭了这些幻想,让大众的希望破灭,顺从也终结。幻想被扼杀之后,大众群体就得盲目地面对无声无息的自然力量,那些软弱的人和有慈悲心肠的人显然做不到对此无动于衷。无论哲学取得了多大进步,它迄今仍没有给群众提供任何能够让他们着迷的理想,这恰恰与群众的本能不相符。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大众都必须有自己的幻想,他们如扑火的飞蛾,本能地转向那些迎合他们需要的巧舌如簧者。
(3)经验
经验是真理唯一能够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的传播手段,也是过于危险的幻想破灭的武器。为了检验真理,摧毁危险幻想,经验必须是积累了许多代并且可以随时被验证的。
一代人的经验对下一代人是没多少用处的。这就是一些被当作证据引用的历史事实达不到目的的原因。它们唯一的作用就是证明了,一种广泛的经验即使仅仅想成功地动摇,或是压制那些牢固地根植于群众头脑中的错误观点,也需要一代又一代地反复出现。
毋庸置疑,史学家会把19世纪及更早一段时期当作一个被奇特经验充斥的时代——以往任何时代都没有做过如此多的试验。
最宏伟的试验莫过于法国大革命了。我们发现,社会改革需遵照纯粹理性的指导,如果没有纯粹理性的指导就从下至上地改革一遍,必然会导致数百万人死于非命,欧洲陷入长达20年的剧烈动荡就用经验向我们证明,独裁者会让拥戴他们的民族损失惨重。仅这一个例子,似乎不足以证明我的观点,这需要在50年里来上2次破坏性试验。法国人民为第一次试验付出的代价是300万人的性命,国力衰微,致使敌国入侵。第二次试验是法国人民拥戴拿破仑三世,结果以割让领土来证明了常备军的必要性。尽管试验结果证明我的论点明确无误,但仍然不那么令人信服。似乎还得来上第三次试验,没准儿哪天就发生了。
19世纪中叶前,法国人民认为庞大的德国军队只是一支无害的国民卫队。要让他们明白这是个天大的谬误,就必须来上一次让法国损失惨重的战争。贸易保护会毁掉实行该制度的民族,但若希望大众群体认识到这一点,至少需要20年的灾难性试验。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4)理性
如果不是为了指出消极的影响,根本不必把理性视作对群众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
上文已经证明,群体不受推理影响,他们只能理解由形象拼凑起来的观念。那些知道如何影响他们的演说家,借助的不是他们的理性,而是感情,逻辑定律对群体不起作用,影响群体须借助于情感规则,对这种现象的观察可以追溯到巴黎被围困的时期。有一天,愤怒的人群把一名将军押到当时的政府驻地卢浮。他们怀疑将军把设防计划卖给了普鲁士人。一位演说能力出色的政府官员站了出来,斥责那些要求立刻处死这名将军的人。他并没有指出这种指控的荒谬性,也没有说明这个将军本人是设防人之一,而是仅仅说了一句:“正义铁面无私,让政府来决定你们的请求吧,在政府未下决定之前,我们会把他关在看守森严的监狱里。”人们的愤怒平息了。人群散后不过十几分钟,这名将军就回家了。倘若演讲者试图用逻辑定律或确凿的证据来对待盛怒的大众,恐怕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都难保,更别谈解救人民公敌了。
如果想要让群众相信什么,就先得搞清楚让他们兴奋的感情,再假装自己也有这种感情,必要时还得用极端的行为表现出对待这些感情的狂热。再打一套低级组合拳,用一些非常著名的暗示性概念改变他们的看法。如捏造场景、追忆往昔、憧憬未来等,这样才能够引导大众群体回到最初提出的观点上来,慢慢揭开激起某种感情的目的。
不仅如此,演说者还得密切注意讲话的效果与大众的情绪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措辞,让群体把感情倾向自己的需要。
这也就导致演讲完全不可能事先进行准备和研究。因为事先准备好的演讲,演讲者遵循的是自己的思路而不是听众的思路,就这一个事实,会使他的演讲不可能对群体产生预期影响。
讲究逻辑的人,惯于相信一系列大体严密的论证步骤,因此在向群众讲话时,总希望以缜密的逻辑来引导听众,或是用严谨的推理来牵制听众,偏偏群体不吃逻辑思维这一套,这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一位逻辑学家写道:“建立在三段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名逻辑学说)上的推理公式,得出的数学结论是唯一的正确答案,不可更改,即使是无机物,如果它能够演算这
喜欢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