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①;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②。文献不足故也③。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
①杞:古国,现在河南省杞县一带。杞国的君主是夏朝大禹的后代。征:证明,引以为证。
②宋:古国,现在河南省商丘市南部一带。宋国的君主是商朝汤的后代。
③文:指历史文字资料。献:指贤人。古代,朝廷称德才兼备的贤人为“献臣”。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夏的后代’杞国‘现在施行的礼仪’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殷的后代’宋国‘现在施行的礼仪’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因为文字资料不足,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也不多。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用它来作考证的证明了。”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①,如不祭。”
【注释】
①与:参与。
【译文】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原文】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②?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①太庙:古代供奉祭祀君主祖先的庙。开国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庙叫太庙。因为周公(姬臣)鲁国最初受封的君主,所以,当时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庙。
②孰谓:谁说。鄹:又写为“陬”。春秋时鲁国的邑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一带。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陬邑做过大夫。“鄹人”指叔梁纥。“鄹人之子”,即指孔子。
【译文】
孔子进入太庙协助祭祀,,对每件事都要询问。有人说:“谁说鄹邑人的儿子知道礼呢?进入太庙,第件事都要问一问。”孔子听到,说:“这样的做法,就是礼啊。”
【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注释】
①射不主皮:“射”,射箭。周人仪礼制度中有专门为演习礼乐而举行的射箭比赛。称“射礼”。这里的“射”即指此。“皮”,指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古代,箭靶子叫“候”,用布做或用皮做。《仪礼·乡射礼》:“礼射不主皮。”射礼比赛,射箭应当以是否“中的”为主, 而不在于用力去射,把皮靶子穿透。这与作战比武的“军射”不同。那是提倡用力射的,有“射甲彻长札(穿透甲革七层)”之说。
【译文】
孔子说:“在举行射礼比赛时,射箭的重点不在于射穿那皮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气大小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子曰:“事君尽礼①,人以为诌也②。”
【注释】
①事:侍奉,服务于。
②诌:诌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计好,奉承。
【译文】
孔子说;“完全按照周礼的规定来侍奉,别人却认为这样做是为了诌媚君主。
【原文】
定公问①:“君使巨,臣事君,如之何②?”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①定公:鲁国的君主,姓姬,名宋,谥号“定”。襄公之子,昭公之弟,继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公元前509-前495年)。鲁定公时,孔子担任过司寇,代理过宰相。鲁定公的哥哥昭公,曾被贵族季氏赶出国外。因此,鲁定公询问孔子,如何正确处理君臣关系,以维持政权。
②如之何:如何,怎亲。“之”是虚词。
【译文】
鲁定公问:“君主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应当如何呢?”孔子回答:“君主任用臣子应当以礼相待,臣侍奉君主应当以以忠诚相待。
【原文】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①,哀而不伤。”
【注释】
①《关睢》:《诗经》的开篇。因它的首句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故名。“睢鸠”,是古代所说的一种水鸟。“关关”,是睢鸠的鸣叫声。这是一首爱情诗,古代也用首诗作为对婚礼的祝贺词 。淫:放纵,放荡,过分。
【译文】
孔子说:“《关睢》篇,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原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①。宰我对曰:“夏后代以松②,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③。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④,既往不咎⑤。”
【注释】
①社:土地神。这里指的是代表土地神的木头牌位。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鲁国人,孔子早期的弟子。
②夏后氏:本是部落名。后世指夏朝的人,就称“夏后氏”。松:古人以为神要凭借某种东西称为“神人”(木制的牌位)。夏代人用松木做土地神的神主。一说,是指栽树以作祭祀。
③战栗:因害怕而发抖,战栗。这里,宰我“让我老百姓战栗”的解释有牵强之处,孔子不满。
④遂:已经完成,成功。
⑤咎:指责。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祭祀土地神的神主要用什么木料做牌位?宰我回答:“夏朝人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的意思是让老百姓战栗。”孔子听闻以后,批评宰我:“
喜欢中国人必读的十部国学经典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