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墨子(约公元前479年~前390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今山东滕州一带),中国先秦墨家派创始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在当时影响非常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一书是墨子言行的真实写照,又称《墨经》或《墨辩》。本书内容广博,包括了哲学、政治、军事、lún_lǐ、逻辑、科技等诸多方面内容,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据学者考证。《墨子》并不全是墨子自著。而是西汉刘向辑墨家门徒记述这墨子言行的记录。而后编撰成书。墨家学说发展至汉代时,因儒学统治地位的日趋增强,墨家学派渐趋式微。但体现墨家思想精华的《墨子》一书却得以保存下来,并一流传直至今。
墨子学说主要集中在《墨子》一书中。全书共七十一篇。主要内容包括:一、经说:集中反映了墨子的学术思想。他所建立的逻辑学体系,在人类逻辑学发展史上可与亚里士多德逻辑论以及印度因明论相媲美。二、论说:系统地展现了墨子的政治观点。他的政治主张闪耀着一种平民思想的光辉。三、墨语:反映了墨子和外界辩说时的一言一行。四、战备:展现了墨子怎样把科学知识应用到军事防御方面的内容。这在古代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此外,在《墨子》一书中,他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来建立并论证自己的政治、lún_lǐ思想,墨子最早提出了名实必须相符的理论。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
《墨子》一书文风朴实无华,但有些内容诘屈聱牙,导致两千多年来,很少有人问津。
到了近代,才有学者认真研究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光沿直线传播,并讨论了平面镜、球面镜、凹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特别是提出了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数学(科学地论述了圆的定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些科学思想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未能成就硕果。但这一发现,震惊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我们不难从墨家的思想中总结出一系列的精华,如墨家的“兼爱”思想,它倡导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助互爱的精神;墨家的“尚贤”思想,对激励人们加强自身修养、力争成为贤者起到了积极作用;墨家的“节俭”思想等等,这些理念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学习。本书选其精华部分予以呈现给广大读者。
目录
亲士
修身
所染
法仪
七患
辞过
三辩
尚贤(上)
尚贤(中)
尚贤(下)
尚同(上)
尚同(中)
尚同(下)
兼爱(上)
兼爱(中)
兼爱(下)
非攻(上)
非攻(中)
非攻(下)
节用(上)
节用(中)
节葬(下)
天志(上)
天志(中)
天志(下)
明鬼(下)
非乐(上)
非命(上)
非命(中)
非命(下)
非儒(下)
大取
小取
耕柱
贵义
公孟
鲁问
公输
备梯
备水
备突
备穴
迎敌祠
号令
杂守
亲士
【原文】
入国而不存其士①,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②,桓公去国而霸诸侯③,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④,而尚摄中国之贤君⑤。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注释】
存:恤问,关怀。
文公:指晋文公重耳,他曾被迫流亡于外十九年,后来回国即位。他在位期间,重用贤才,终于使晋国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桓公:指齐桓公,他未做国君前,他的哥哥齐襄公昏庸无道,而被迫出奔莒国,襄公死后他被迎回即位。
勾践:越国国君,曾被吴王夫差打败,于是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在范蠡与文种等贤臣的帮助下消灭吴国,报仇雪恨 ,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摄:同“慑”。
【译文】
治理国家却不关心贤士,如此就会有亡国的危险。见到贤人却不马上任用,他们就会怠慢君主。没有比任用贤士更急迫的事了,如果没有贤士也就不能谋划治国良策。怠慢贤士、轻才,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是从来没有过的。从前,晋文公被迫出逃却能够匡正天下,齐桓公流亡国外却能称霸诸侯,越王勾践遭受吴王之耻,却还能威慑中原各国。这三个人能成功扬名于天下,都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能够忍受极大的屈辱。所以望闻问切,最好是不失败,即使失败也要有办法挽回局面这才叫善于用人。
【原文】
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自,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①,虽
喜欢中国人必读的十部国学经典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