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瑰宝,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隽永,逻辑严谨缜密。本书大约成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写的《战争论》还要早2300多年。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后人尊称为孙子、孙武子。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打仗的将领,他从小就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与后来孙武军事方面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在公元前517年前后,正值18岁的孙武,毅然决定离开齐国,投奔吴国而去,孙武一生的事业就在吴国展开。他在吴都郊外隐居之时,一边浇园耕种,一边著述兵法,最终著成兵法13篇。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场谋略,全书的构成严谨缜密。书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如敌我、主客、强弱、众寡、胜败、攻守、得失等。《孙子兵法》就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其战略战术的。这中间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谈战论兵,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推崇,书中的很多谋略、典故,在中国都是妇孺皆知。《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理论体系、变化莫测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思想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兵法》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来的兵家书籍大多受到它的影响。该书被翻译成英、法、俄、德、日等29种语言在全世界出版发行,很多国家的军校还把它列为必学教材。据报道,在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曾多次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中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本书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国人不可不读的一部经典著作。
目录
始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军形篇
兵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始计篇
【原文】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②,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③:一曰道④,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令民与上同意者也⑤,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⑥。天者,阴阳⑦寒暑、时制⑧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⑨、死生也⑩。将者,智、信、仁、勇、严(11)也。法者,曲制(12)、官道(13)、主用(14)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15)。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16)?将孰有能(17)?天地孰得(18)?法令孰行?兵众孰强(19)?士卒孰练(20)?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21)。
将听吾计(22),用之必胜(23),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24),乃为之势(25),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26)。
【注释】
①兵:本义为兵械。《说文》:“兵,械也。”后逐渐引中为兵士、军队、战争等。这里作战争解。
②经之以五事:经,度量、衡量。五事,指下文的“道、天、地、将、法”。此句意谓要从五方面分析、预测。
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衡量、比较。计,指筹划。索,探索。情,情势,这里指敌我双万的实情,战争胜负的情势。全句意思为:通过比较双方的谋划,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④道:本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政治主张。
⑤令民与上问意者也:令,使、让的意思。民,普通民众。上,君主、国君。意,意愿,意志。令民与上同意,意为使民众与国君统一意志,拥护君主的意愿。
⑥民弗诡也:不害怕危险。意为民众乐于为君主出生入死而丝毫不畏惧危险⑦阴阳:指昼夜、晴雨等不同的气象变化。
⑧时制:指春、夏、秋、冬四季时令的更替。
⑨广狭:指作战地域的广阔或狭窄。
⑩死生:指地形条件是否利于攻守进退。死,即死地,进退两难的地域;生,即生地,易攻能守之地。
(11)智、信、仁、勇、严:智,智谋才能。信,赏罚有信。仁,爱抚士卒。勇,勇敢果断。严,军纪严明。此句是孙子提出的作为优秀将帅所必须具备的五德。
(12)曲制:有关军队的组织、编制、通信联络等具体制度。
(13)官道:指各级将吏的管理制度。
(14)主用:指各类军需物资的后勤保障制度。主,掌管。 用,物资费用。
(15)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知,知晓,这里含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的意思。此句意思是说,对五事(道、天、地、将、法)有深刻地了解并掌握运用得好,就能胜,掌握得不好,则不胜。
(16)主孰有道:指哪一方国君政治清明,拥有民众的支持。孰,谁,这里指哪一方。有道,政治清明。
(17)将孰有能: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
(18)天地孰得:哪
喜欢中国人必读的十部国学经典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