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要求子孙博览群书以外,《钱氏家训》中还倡导后世子孙要懂得写,所谓“能文章则称述多”。钱氏后人辈出的人才中虽然分属各个领域,但不少人都写得一手好文。
在强调自身修养的同时,要以国家大义为己任,淡泊名利,在国家民族需要和自我利益面前毅然选择前者。从开篇的“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开始,安身立命的基本理念已被铺垫,后又言“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社会责任担当在心、行动于身,万事以民为重是钱氏家族给予社会的承诺。上升到治国理念,家训亦有着墨:“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这些光彩照人的警世名言,均在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中成为滋养后人品格的甘露,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牵引前行的灯塔。
我们今天看《钱氏家训》,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流传千年的文章,也不仅仅因为它曾培养出大量造福国家和人民的人物,更重要的是这些家训到现在仍然具有现实教育意义,仍旧可视为教育子女的典藏。
我们现在关注子女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也关注他们全面发展,但是却极少为他们立下如此高远的志向和心境。也许我们总认为孩子不一定会成为影响时代、影响历史进程的那个人,所以关于这方面的培养、可有可无,但关于思想境界培养的意义其实远非如此。
从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三钱”之一的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中便可看出思想境界培养的重要意义。早在钱伟长入读清华大学之前,受其四叔钱穆(著名的文史学者)以及文史老师吕叔湘(著名的语文学家)的影响,他在文史方面极具天赋。当年参加清华大学招生考试时,钱伟长面临的是一道名为《梦游清华园》的作文题,当很多考生被老师圈圈点点时,钱伟长写的那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却让出题目的老师想改都改不了,最后只能给了满分。历史考题同样很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对此束手无策,唯独钱伟长答得分毫不差。于是,他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不过,此时的他在入学考试中,物理却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考了0分,显然,对于他而言物理的基础几乎为零。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学习物理丝毫不占优势的人,却在入学时做出了“弃文从理”的决定。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吴教授并不同意他这样的请求,因为以钱伟长的成绩,几乎不具备入读该专业的基础,而且他本身文史基础十分出众,如此决定难以理解。但是,钱伟长有自己的想法,之所以如此提出是因为他从广播里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噩耗,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原因之一就是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造飞机、造大炮”。
尽管这个理由看上去十分孩子气,但却是钱伟长此时最真挚、最渴望的梦想。吴教授依旧没有同意,但钱伟长不断地请求以及由此表现出的坚决最终打动了吴教授,他最终顺利进入了物理系。
进入物理系的钱伟长面临着从零基础开始的现状,虽然他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加入其中,但连续一周的物理测验,钱伟长的成绩都不尽如人意。现实难题实实在在地摆在面前,考验着他如何解决。
钱伟长用异常的发奋回应来自周围甚至是自己的质疑,他每天晚睡早起,向老师同学求取奏效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探索研究……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钱伟长翻越眼前一座座困难的山峰,成功地攀上了科学的高峰,也让自己成为一代功勋。
由此可以看到,高远的理想和心境远比任何父母的唠叨、苦口婆心的劝诫,还有各种“别人家孩子”的类比要奏效得多。钱伟长之所以如此刻苦不懈地学习,并不是没有父母和老师从旁鞭策,而是他自身对于国家、民族的强盛的渴望而产生的动力,只要还没有实现这样的梦想,他便会不断地努力下去,《家训》中所说的“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便是这个意思。因此,如果父母能培养出孩子高远的理想和心境,那么孩子同样也能拥有这样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便是意义所在。
前面所讲的都是《钱氏家训》那些令人称赞的片段,但家训本身并不仅仅止于此,今天的我们推崇它并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部千年流传的作品,也不仅仅因为在它的影响下钱氏家族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真正的原因是时至今日,它仍然具有极高的现实教育意义,而这或许是《钱氏家训》带给我们的更为宝贵的财富。
家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钱氏家训》流传近千年,家族世代以它作为子孙后代素质养成的规范,并使得钱氏一门世代将为国出力视为己任。这一点是它较之历史上其他家族的家训最为与众不同的一点。
然而,《钱氏家训》能产生如此影响并不单纯地依靠文本相传至今,而是重在实践,重在言传身教,因此,对于钱氏家族的后代来
喜欢大家家风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