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文化所包含的道德内涵,可与天地日月同生同灭呢?因为色彩有红黄的差别,体型有方圆的区分,而日月交替才能呈现天象的绚丽,山川跌宕方可感受地质的纹理。
这就是所谓
“道德文章”的根本。仰观日月星辰的闪烁,俯察地理山水的风光,衡量高低尊卑的位置,天地两仪依次确立。
在这中间加上拥有自然灵性的人类,
“天地人”始称三才。人类是五行中的精华,也是天地间的心脏。有了心脏便有了语言,有了语言才有了文化和文明,这就是自然规律。
环顾世间万物景象,从动物到植物皆有文章:龙凤色彩绚烂昭告祥瑞,虎豹华美鲜亮展示雄壮;云霞艳丽凝滞超越画工匠心,草木花香胜过织锦妙想。
所以外在的美,贵在自然而然。像林间万籁,亦如竽瑟声调,而泉石叮当,恰似磬钟鸣响。
之所以如此者,因为外形相像,便有类似声鸣,而文明一旦雏形,随即规章渐成。
没有自觉意识的物件,尚且可以熠熠生辉。作为万物心脏的人类,又怎能没有文化灿烂呢?
人类文明的起源,如同天地混沌一样,根本出自太极。最初,人类对自然造化的感受和赞美,能够表达出来的文字符号,亦不过就是被后来称为
“易”的图表和数目而已。易理规章的成形定型,起自伏羲画卦,终于孔编十翼。
其中《乾》《坤》二卦,《文言》解析甚详。所以说,言语文字之表现,天地人心之坦露也!
至于《河图》孕育八卦、《洛书》规范九畴、玉版刻纹镂空之含义、竹石丹书形状之意图,又是谁的杰作呢?
对此,只能说是天启神谕罢了。鸟书替代结绳,是真正文字的开始。《三坟》述说炎帝、太皞的故事,年代久远,虚无缥缈,证实乏术。
待到唐尧虞舜权势交替,业绩遗事的文字记录开始繁荣起来。在这些文字里面,帝王言行于咏叹之间,凸显壮志情怀;大臣献策在条理之中,初见奏折谨严。
夏禹家国天下,声名业绩恢弘,书录繁文愈多。历经殷商至于姬周之初,文采考究胜过记述内容,像《雅》《颂》流传弥远,辞藻愈发新颖。
奢靡之风,文王堪忧,故拘羑里而作《周易》,繇辞深浅精微,旨在其命维新。
周公才俊委以重任,光大文化歌赋扬名。孔夫子继承圣王先哲,删编六经金声玉振,微言大义扶危救急,启迪百姓耳目聪慧,恢弘天地日月光明。
文字自风姓伏羲初创,至孔氏厘定规则,遵从的无外乎文化道德本真。
象形比照河图洛书,数论卜验蓍草甲龟。机变仰观银河星宿,造化俯察地貌民风。
然后,因地制宜,依人施教,肃清本末,去伪存真。成就辉煌业绩,载入文籍华章。
所以说,古代圣贤帝王,深谙
“三才”存亡根本规律,著述立说宣教后世,而后来继位者遵循历史文化事理,触类旁通,再接再厉。
《易经》有言
“故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言谈辞令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因为他们传达正是自然道德的文化规律。
总而言之:天地人间的道德本真,尽管微妙玄虚,但却无处不在。古代先贤攫取其中的道德精髓,凝结成了仁孝礼仪文化。
既符合龙图天启,又顺应龟书神谕。银河星宿与之交相呼应,大众民生本应顺势作为。
喜欢文心雕龙新译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