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院长的办学理念比较自由包容,学院里的导师中聚集了许多不同思想倾向的人,学生受其影响,思想也各有偏好。论战给各派提供了展示的思想舞台,学生和导师都非常重视。从选题到组队论战,都是精心挑选。
很快,布告贴出,一时到处谈论论战的主题。十天时间,六场论战:第一场,世界本源是无还是有?第二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第三场,君为重还是民为重?第四场,礼治还是法治?第五场,重农主义还是重商主义?第六场,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李云也期待着欣赏这些论战,虽然圣人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但是李云想,正所谓真理不辨不明,虽然论辩双方各持己见,但通过双方观点的比较和综合,对大道对社会以及人生的认识都会有启发,也许有助于自己融会贯通呢!
在书院学生的热情期待中,第一场论战开始了。论战的地点在礼堂,论战双方和点评的导师在台上,导师和主持在中间,论战双方各三人分别占据两旁,边上还有同学负责用沙漏计时。其他观战的学生都坐在台下,前面两排五十名同学被随机挑选作为投票的大众裁判。
论辩双方的主要代表分别是杜白和周禹,杜白代表“无”的一方,周禹代表“有”的一方。在主持导师说明了规则之后,双方依次阐明立场,然后开始论辩。
杜白首先开论,只见他丰神俊秀,朗朗说道:“天地万物从何而来?圣人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宇宙万物之初,存在一个世界的本源,就是道,它无形无状,玄之又玄,所以说,宇宙的本源道就是无。无然后生出一,即太极。太极生出阴阳二道,然后生出三即日月星,阴阳四时运行,地生五行变化,万物化成。天道永恒存在,所以我们学问的根本就是求得这个道,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为。”论毕一阵喝彩声。
轮到周禹,他并不怯场,侃侃而谈:“宇宙的本源是什么?自古争论不休。圣人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道之上,有一个自然的存在,这个存在是有,它永恒地运行,不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消亡,不因为四时的变化而更替。道是自然的规则和秩序体现,自然虽永恒存在但会变化,而天道也会相应变化。我们学问的根本是发现自然的变化规律即天道,从而利用天道,改变自然,制天道而用之。”论毕也有一些支持者喝彩。
二人各自或引经据典,或批驳对方,唇枪舌剑,惹得现场阵阵掌声。最终经过导师点评和学生投票,杜白辩论更胜一筹,也更符合一般人的理解,首场论战获胜。
李云听得津津有味,不禁思索:“杜白和周禹的观点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承认天道的存在,区别只是在于,这个天道是凌驾于万物之上,还是只是万物运行变化的体现。道飘渺难觅,最终要归结到人身上,人求道的目的不是受制于道,而是以道来服务人。天道有常也有变,人生天地间,既要遵循自然之理,就是求道;又要逆用自然之理,这就是变道;二者都是道,道之两面而已。然而最终四时不可逆,阴阳不可违,变道有一定范围,最终还是要遵循天道自然,不管这个天道和自然是无还是有。从一开始,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两面,他们的对立冲突和转化促成了变化,变化的方向应该就是现实矛盾的方向。修道本就是逆天而行,洞虚经的根本是有无结合,将有练到极致,融而为一,就是最终的道虚无,然而并不是真正的虚无,是包容一切超越一切的有,具有了普遍性,也就是无了。”
第二场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话题也是由来已久,各持己见。这次是朱亮和张庶两人各为一方代表。
朱亮代表性善论,他说:“人性本善。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仁义礼智信这些良知,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人后来之所以为恶,是先天的善被蒙蔽的缘故,纠正的关键在于教化正人心,使人恢复本善的天性。”
张庶代表性恶论,他说:“人性本恶。人生来就有自利之心,自婴儿起就得之则喜,不得则哭。饿了想吃,冷了想穿,累了想休息,看到利益趋之若鹜,看到坏处都躲之唯恐不及。做轿子的希望人富贵;做棺材的人,希望人早死。所以自古有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者,到处有作恶之人,发展到极致就是人性堕落,社会混乱。所以仅有教化是不够的,更根本的是需要立法,设立有力的官府和君主,赏善罚恶,使人人守法,在社会秩序改善,国家秩序良好。”
二人的论辩也颇为精彩,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性本源及使人性变善社会秩序良好的制度设计思路,众学生都大呼过瘾。
李云回到了自己的宿舍,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下了《人性论》和《诸子和同论》。
他力求把道的思想引入人性论,他认为,人在最初时处于混沌的一的状态,人性非善非恶,本无善恶之分。社会秩序的要求产生了善恶的划分,善恶是后天的人为设定,是根据人们的利益需要而确定的,不同的时代善恶内容也是有变化的,君主官吏的善恶和底层百姓的善恶也不完全一致。而人的性情和行为也受后天各种环境的影响,性格和环境的共同作用,才有各种变化。要达到理想中的善,首先要使善是大
喜欢大帝风云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