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经常会有这样的生活细节:当所在的小区的菜市场上土豆从2元/斤上涨到2.5元/斤时,人们会发现整个菜市场的土豆都是2.50元/斤。这就是市场机制的奇妙作用:仿佛一声令下一样,什么都改变了。
土豆的价格为什么能一下子就统一起来?人们为什么能以合理的方式完成复杂的社会分工?经济学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解释复杂的经济规律是如何运行的。为什么某些人做这些事,某些人做那些事?信息是如何在人群中交流的?决策又是如何做出的?这些问题涉及经济的办调机制。不同的经济社会有不同的协调机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体制。
“看不见的手”这个经济学术语是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干预经济活动。
关于调节经济的机制,其中一种协调机制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
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所拥有的,并且由**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这种经济体制的优点是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但这种经济体制也会带来很多弊病:首先,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现象。其次,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地巨大浪费等等缺陷。
另一种协调机制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受消费者主权的约束,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的需求水平;经济决策是分散的,作为决策主体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在经济和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人身依附和超经济强制关系;信息是按照买者和卖者之间的横向渠道传递的。经济动力来自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分散的决策主体在谋求各自的利益中彼此展开竞争,决策的协调主要是在事后通过市场来进行。整个资源配置过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
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是小规模的,一切企业由企业主经营,单独的生产者对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发生影响,消费者用货币作为“选票”,决定着产量和质量。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变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资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劳务。通过看不见的手,企业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供给自动地创造需求,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通过自由竞争,整个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时,遵循自由放任原则。**不对外贸进行管制,只需保证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转,就可以获得产品充裕、生产者与消费者皆大欢喜的效果。
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市场的运行具有它本身的特性,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将市场的运行规律归结为“看不见的手”。他认为,当个体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他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公众的最佳福利。而且在所有可以出现的结果中,这个结果是最好的。
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写道:“因此,当每一个人企图尽可能地使用他的资本去支持本国工业,从而引导那种工业使它的产品可能有最大的价值时,每一个人必然要为使社会的每年收入尽可能大而劳动。的确,他一般既无心要去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对之正在促进多少。他宁愿支持本国工业而不支持外国工业,只是想要确保他自己的安全;他指导这种工业去使其产品能具有最大的价值,他这样做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只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促进一个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
喜欢巧学经济学.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