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u)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南华经》与《南华剑经》,一个是练气心法,一个是炼体秘笈,两者相辅相成,两本经典均是一位得道之人所著,大道蕴藏锋芒,稍有不慎,便会对身体有损。一般人真的练得成吗?”
秦瑜双腿盘膝而坐,头顶的古榆传来阵阵清香,沁人心脾。左手持竹简,右手拿兽皮,秦瑜认真对比着二者的关联之处,寻求着一丝突破。
原来秦瑜白日修炼剑经时,遇到些许不适,全身经脉阻塞不通,空有一身力气,却无法由内向外的施展。就像这瑶池水下的岩石,水重千钧,岩石稳如老松,好不动摇。秦瑜稍微感悟到水之道时,察觉水柔,可融万物;水利,可穿顽石。
就好比瀑布下的秦瑜,皮肤受到水的冲击,犹如针落在身上,刺痛无比。一滩积水奔流而下的速度常常让秦瑜痛得咬紧牙关,按照剑经的修炼方式快速调动自身潜能,顺应全身经脉的运行。这样,方能在一次次冲击之下提高自己的身体强度和力量!
而现在,秦瑜感觉到身体的强度仿佛到了一个极限,力量也不再增加,更加诡异的是,自己一点力气也使不出来,和未曾修炼过的自己一般无二。正是如此,秦瑜才在此地寻求答案。
遇到不解之疑,老师嘱咐少年要从书中寻找解决之道。此道非彼‘道’,即是方法,也是答案。老师说过:道乃吾师,书亦是也。可见博闻强识的作用。书可藏道三千,自然也可传道。
“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相濡…以沫!”
少年没有了之前的玩乐心态,思考问题,感悟大道的时候前所未有的认真、专注,心无旁骛。口中喃喃自语,待到少年念头通达,思绪百转,心道:我还是忽视了柔的作用,一味寻求至刚至强,反倒忘了自身的极限所在。刚柔并济,相互扶持,才是此经的玄妙之处!
少年口中不停的回味着《南华经》所言:“,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少年念头通达之后,脑中不断浮现着苏苏的身影,从最开始的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的嬉戏,再到后来渐渐变得端庄,像极了从天上掉下来的小仙女。青春美丽,撩动心弦。
现如今,两人相隔不知千万里,自己修炼之余常常想起这位美丽动人的女孩儿。不知道远在青丘的苏苏,苏瑾儿,是否也是如此。怀瑾握瑜兮,情不知从何起,但愿有始,亦有终。
秦瑜明悟刚柔之理过后,借着《南华经》的感悟,梳理着自身的经脉。瑶池仙境充沛的灵气,如泉水一般贯入少年略显弱小的身躯,由四肢百骸间缓缓进入到大小不一的经脉。体内传来丝丝胀痛感,秦瑜知道是经脉内的灵气在帮助自己拓展其宽度,增加经脉的韧性。以便之后的修炼。
遥远的一座山顶上,老人那混沌黯然的双眼,穿过层层云雾。秦瑜独自一人修炼的场景出现在老人的眼中,只不过在老人眼中,天地皆白,唯有秦瑜一人染墨一般,突兀不已。‘看’到秦瑜独自解决了修炼的难题,老人欣慰颔首而笑。然后继续密切的注视着少年的成长。
秦瑜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修炼,白日修炼剑经中的炼体筑基之法,夜晚借助月华参悟《南华经》和《道经》。经过秦瑜这些时日的修炼,他发现两本心法,在对道的解释、理解上有相通之处,但在‘理’的探索方面又大相径庭。
而《南华经》有点像是对《道经》的继承的意思,却又脱离了其‘无为’的核心思想。老师的无为之道,返朴归真,无所为而无不为。《南华经》中更加表现了一种逍遥天地间,我即是道,道即是我的思想。这与自然自有其规律完全是两个极端。
秦瑜对此疑惑不解,尝试着贯通二者却又难以做到。一个人又在古榆树下冥思苦想,静默不语。就在秦瑜绞尽脑汁之际,老师出现了。
“相信含章也看出来了,这《南华经》的不凡,与为师的无为之道,自然之道相去甚远。却又脱离不了道的本体,这也是为师所著的《道经》的开篇之言:无有谓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三千道藏里面,各有其对道的阐述,而唯有老师之言,道尽其中玄妙。若说出处,相信三千道藏之中,大多都是老师《道经》的衍生之道。而这本《南华经》…”
秦瑜欲言又止。
“而这本《南华经》是其中最接近吾对道的理解,然也?”
老人抚须直言,眉头却现些许愁色。秦瑜颔首,座前已经没有任何书卷锦帛。三千道藏,秦瑜早已经熟记,只不过其中的大道至理,自己尚未参透。还需要以手持之,才能更近的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而对于每夜参悟的两本道藏,徒手翻阅也难有进展。还不如摒弃外物,借天地自然孕育的大道来感悟其中的至理。这也足以说明秦瑜的天赋,却实,岂非人哉!
“这,其实是你师兄所作,其中因果,待日后再与含章说吧。”
“先说说含章你的问题吧,修行之事,可有所获,可有所问?”
老人自然知晓秦瑜的修炼不可谓不快,而且这还是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结果。正是如此,老人才前来打磨打磨少年心性,一定要戒骄戒躁!宽心持之!
少年暂且抛开杂念,也不去追究两经之差异,只是将最近关于修行的疑问提出:
“敢问老师,天地灵气为何?
喜欢劫秦记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