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依仗苏秦合纵威胁秦国,张仪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张仪说,苏秦“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最终遭到报应,被齐国五马分尸。苏秦死后,诸侯国醒悟过来,纷纷臣服秦国,参与连横的国家已经有魏、楚、韩、齐等国。
既然合纵国已经瓦解,形单影只的赵国已经势单力薄。如果赵国与秦国抗衡,结果可想而知。
连横已经成为大趋势,赵国只好顺势而下。
将赵国成功拉到连横大营后,张仪前往合纵的发源地燕国。
燕国偏居北方,又是小国,夹在强大的赵国和齐国之间,生存十分艰难。赵、燕交好时,赵襄王将自己的姐姐嫁给燕代王为妻,两国确立了姻亲关系。
大国公主下嫁,燕代王很高兴。燕、赵成了姻亲国家,就像楚国与秦国一样,赵襄王邀请燕代王在句注(今山西代县西北,即雁门山)相会。
会晤前,赵襄王命工匠做了一个很精致的小金斗,内装有一个机栝,能够置人于死地。
赵襄王事先安排好一切,燕代王就这样命丧黄泉。赵襄王无义,他姐姐却很有情,得知丈夫死讯后,她磨利头上的笄子,自杀殉夫。
丈夫死于非命,妻子自杀殉情,当地人对此十分感怀,于是将一座山命名为摩笄,以纪念这位忠贞不渝的女子。
刚见到燕昭王,张仪就将这件事提起,目的就是为了挑拨燕、赵的关系。燕国与齐国已经势如水火,如果再与赵国闹僵,燕国必然会因国家力量弱小而寻求大国的保护。
此次游说燕国,张仪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建立连横大业,而是进一步破坏诸侯国的关系。如果诸侯国之间互生罅隙,心怀仇怨,秦国就能坐收渔利。
不管燕国朝臣百姓的辱骂,燕昭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侍奉秦国,割恒山脚下的五座城池作为见面礼。
这些年来,张仪先游说魏国,接着南下游说楚国,说服楚国后北上吃定韩国,这是第一阶段的胜利成果。在第二阶段,张仪先说服最东边的齐国,接着向西说服赵国,最后北上说服燕国。
在地图上划出张仪的游说轨迹,会发现张仪走了很多路,但他并没有走冤枉路,因为他在挑选主要的或者容易说服的国家。
张仪凭借秦国的强大,挑选国家开展游说工作,剩下的那些不听教化的国家,就直接可以用军队对付。而苏秦的后盾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无力以军事对付不听游说的国家,因此必须每个国家都游说到,否则不能建立合纵联盟。
背上燕国的五座城池,张仪回到秦国。一路上,张仪满面春风,欣然自得。但是还未到达秦国时,张仪就得到噩耗——秦惠王死了。
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秦武王是一个大力士,他喜欢与自己类似的人,并不喜欢张仪这种只会说话的人。
主人换了,张仪的天空变了,变得乌云密布。想到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五马分尸,苏秦也死在新、旧主人交替之际,张仪不禁为自己的未来忧虑。
不招人妒是庸才,张仪满腹才华,而且还得罪了朝中的不少人。起步之初,张仪做过对陈轸和公孙衍不利的事。如今张仪的靠山倒了,被他整治过的人们却开始万众一心,接二连三地在秦武王身前中伤张仪。
秦武王爱“力”成痴,整天只想如何增强自己的力量,倒没将朝臣中伤张仪的事放在心上。紧接着,连横诸国利用秦武王和张仪感情上的裂痕,纷纷叛变,恢复合纵。更令张仪不知所措的是齐国竟然落井下石,公然派遣使者入秦辱骂张仪。
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无所不为,得罪的人自然也不少,如今成了众矢之的。所以张仪不得不寻思脱身之计。他告诉秦武王,齐国十分痛恨他,他到哪个国家,齐国就会攻打哪个国家。一旦诸侯国混战,秦国就能坐收渔利。秦武王喜爱周朝的九只大鼎,张仪投其所好,出了一条能使秦武王“问”鼎的建议。
计划是这样的:张仪前往魏国,齐国一定会攻打魏国。待魏、齐大战,两国无暇他顾时,秦国可趁机出军攻打韩国,穿过函谷关,径直向周朝国都挺进。
周朝无力抵抗必然献出九只大鼎,天下就是秦国的了。这步棋,名叫“出三川,临二周,挟天子以令诸侯”。张仪曾向秦惠王提过,但被司马错攻打西南的计划给代替了。
与秦惠王不同,秦武王很爱大鼎。怀着向往周朝国都已久的心愿,秦武王准备了30辆豪华大马车,大张旗鼓地送张仪入魏。
张仪刚刚进入魏国,魏国的城门还没来得及关,齐国大军就开到城墙下。齐宣王下决心杀张仪,所以调动了大量军队。
齐国果然中计,张仪告诉魏哀王,不用担心,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能挡千军万马。想退齐兵,必须见到齐王。此时齐军正要攻打魏国,魏国的使臣已经发挥不了作用了。放眼天下,与齐国交好的国家是楚国,所以楚国的使臣最能发挥作用。虽然如此,张仪不敢轻易入楚,楚国人比齐国人更恨张仪,因为楚怀王是被张仪间接害死的
喜欢历代王朝更迭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