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在东岸,陆逊领兵在南,郝昭、刑道荣、孙康领兵在北,魏延领兵在岸边,三面几乎同时对曹军营垒发动了进攻。
三面之中,魏延之军趁着大火靠到岸边,连弩激射之下,顿时压制得曹军纷纷退避,掩护着二千铁甲兵顺利登岸。这一段河岸本是曹军营垒内部,有铁索横断水面,曹军并未想到会真有敌军能从此处杀进营垒,因此并无壕沟等工事,只摆放了一圈鹿角。
当下魏延挥军上前,搬开鹿角,顿时冲了进去。
王基大惊之下,欲要调集弩手前去抵御时,北面陆逊,南面郝昭等人却又都杀了过来。当下王基只得将麾下一万弩手分为两部,分别阻拦陆逊、郝昭,至于沿岸杀进来的魏延所部,王基便只能请阎柔率领麾下骑兵前去阻拦了。
阎柔知道形势危急,当下也不推辞,麾下残余的三千余骑兵往魏延冲去。
魏延本来分兵四处放火,欲要制造混乱,忽听曹军营后马蹄声震天而来,当下魏延面色大变,急忙高叫道:“众军向我靠拢,结阵。”
连弩兵本就是结阵行动,当下一举汇聚在了一起,排成了五列方阵。然而二千铁甲兵此时却有些散乱,慌忙之间,只聚集起五六百人,其余人要么已经杀入曹军之中,一时无法回来,要么就在奋力跑回的途中,一时无法归队。然而此时阎柔的骑兵却已经杀到了。
阎柔麾下骑兵乃是汉、乌桓混合骑兵,其中乌桓人还占多数。乌桓和鲜卑原本都是西汉时候的东胡人,后来东胡被匈奴击破,其残部分别逃散,最终形成北鲜卑和南乌桓这两个部族。鲜卑人在匈奴衰落,南匈奴内迁入汉,北匈奴逃往西方之后,逐渐占据了北方草原,实力迅速壮大。而乌桓则南下归附汉朝,被西汉朝廷安置在了长城以外的边地,以之,作为汉朝与北方匈奴之间的缓冲地带。乌桓人在边地与汉人杂居,在西汉时候因汉人对其时常以军事征服为主,故而时有反叛。至王莽篡汉时期,更是被逼的直接投了匈奴。及至后来光武中兴,才以怀柔手段再次让乌桓归附。
此时匈奴越发衰弱,乌桓见匈奴已经万全不是汉朝的对手,于是归附汉朝十分彻底,不止居住在长城以北,而且其中相当多的部众进入了长城以南居住,势力范围也渐渐扩散到了东起辽东,西至雁门、太原、朔方,绵延上千里的边地十郡之中。在相当的时间内,乌桓人都十分安稳,娶妻生子、放牧耕种,并时不时地作为雇佣兵受朝廷征召去打仗,绝大部分乌桓人的汉化程度都极高,若是长此下去,乌桓人可能就会渐渐汉化,从此不分彼此了。
然而东汉末年的动乱却也同时将乌桓给卷了进来。当时因汉末官场**,乌桓人屡有些小规模的反叛。到了群雄割据时候,北方三大诸侯之中,公孙瓒主张对异族施行高压政策,而刘虞则主张怀柔,因此乌桓人大多依附刘虞。及至刘虞被公孙瓒所杀,阎柔、鲜于辅等率领乌桓骑兵打着为刘虞报仇的旗号与公孙瓒交战,屡次获胜。袁绍见状,当下全力拉拢乌桓,将乌桓首领如难楼、蹋顿、苏仆延、乌延等人尽皆册封为王,待见极为亲厚。乌桓人也由此全力帮助袁绍击败了公孙瓒。
及至后来袁绍被曹操击败,乌桓各部首领收容了袁尚、袁熙,最终引得曹操冒险远征柳城,一举斩杀乌桓王蹋顿,收降了胡、汉百姓二十余万,并逼使公孙康斩杀了逃往辽东的袁尚、袁熙、难楼、苏仆延、乌延、楼班等人,这才基本平定这场边乱。
随后曹操将乌桓之中最精锐的部分再次南迁,直接迁入冀州腹地定居,其青壮从军,成为了曹军骑兵的一大来源。
至此,长城以南的乌桓人再不为害,渐渐与汉人融合,最终乌桓之名也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而留在长城以北的乌桓人则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联合鲜卑作乱,被曹彰领兵平定,其残部向北迁移,渐渐被鲜卑吞并,最终也在数十年之后完全消失。
@b
喜欢赤壁之崛起荆南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