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
文斗河边水码头的对岸,是大片大片上好的山场。那土肥着哩!刚种上去的杉木,炸着木浆,“蹭蹭”往上长,用不了几年就成林了。
清朝那阵子,几十个林农常年搭棚住在那里,租地造林,待木成林后,吃栽手股。在木未长成林时,还可间种玉米、小米为生。
砍了一片,就种上一片。以短养长,循环轮流,长此以往。
遇雨天不能上山,林农们就过河来置办一些油盐、布匹等,又或到铁匠铺打制一些必要的农具。文斗寨上的山场主也不时过河去,指山估价出租山场,买卖林木。
一来二去,就需要一只随时可以叫的渡船,方才便利。于是,大家便商议着置办一只渡船。
办渡船渡人,是一件修阴积德的事。文斗上寨、下寨几十个有田产、林产的大户人家,你一两我二两,就把渡船办好了。
有了渡船,还得找一个摆渡的人。
在文斗寨这地方,有山场田地,或者买大挂大挂木排放下河去卖,就高人一等。种田和读书,是本分人的正业。其余的造林、运木、打猎、手艺、小生意等营生,都是贱业。而摆渡,则是贱业中的贱业。
守渡船的人,大多是无儿无女的老年人,整天在河中风里来浪里去,连个依靠也没有,说不定哪天船碰岩石翻了,喝许多冷水死去,端灵牌的人都没有。
而年轻的男人就更不愿去了,谁家愿意把女儿嫁给守渡船的人?阴知娶不上媳妇还去守渡船干嘛?
本地人但凡只要有口饭吃,都不愿去守那渡船。
但家里弟兄多的愣头青,却是个例外。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前几年,文斗寨的朱洪章有一身蛮力,且不愿意读书,就曾跑到河边来守过那只渡船好一阵子。
朱洪章吃住都在这船上,有人过渡,无论早晚,从不怠慢。每每把船停稳当后,还喊两句“慢点慢点”、“莫忙莫忙”。老人、小孩过渡,上下船时他总出手拉一把、扶一手。
如是深更半夜,林农的小孩有个头疼发热的,要过河去看郎中,远远喊一声,朱洪章也准能从被窝里爬起来,打火把把人渡过河来,等看完病后又送回去。
看到有林农的淘气小孩偷偷背着大人跑来河边玩,不识水性,一不小心喝了河水,他也总会丢下篙子,奋不顾身跳下河去救人。
一来二去,林农们都惦记着他,过河时总会给他捎一点蕨菜、山核桃、干竹笋等山货。哪家安置的陷阱里落进了一只野猪、山羊,用稻草烧得黄黄的,煮上一锅,总会给他送上一碗。文斗寨的山场主过渡,心情好时,也会随手丢几个铜板在船上。
遇到对面河的林农结亲办喜事,来来去去一天要多摇好几次,他也没有一声怨言。文斗寨上的老人过世,要安葬到对面河,也用渡船运棺椁,少不得给他添麻烦。时间长了,大家都过意不去,凡办红白喜事前,总会给他封一个红包,送上一壶酒,一刀肉。
朱洪章也很受用这种尊重。
但有一天他那个在黎平知府胡林翼身边当幕僚的堂兄来到文斗寨后,他就决绝地离开渡船,跟随堂兄到山外那个大天地中闯荡去了。
朱洪章在破南京城时,所率领的四百清水江子弟兵全都倒在了城墙下,只有他和身边几个亲兵还活着。攻进城后,战马又被刺死,但朱洪章依然能杀出一条血路,且夺过对方战马,一直打到王府。人们都说,朱洪章能捡回一条命,后来能当上一品大将军、穿上皇帝赐给的黄马褂,并且在《清史》上留下名字,就是早年守渡船的时候积了德。。
百十年来,变的是守渡船的人,不变的是每天在河面上来去往返的渡船。
渡船一代代传了下来。
喜欢回不去的乡村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