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曾出现对女性的崇拜,于是有了母系社会。在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又生产了对男性身强体壮,适合打猎,养家糊口,延续宗族的崇拜。正如甲骨文中的“祖”字,如从“象形”解析,实则是人向男性作揖礼拜的形象而已。新石器时代父系社会咄土的“祖”,有“陶祖”、“石祖”、“王祖”等,均属父系时代“男性崇拜”的历史物证。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而且东西方均不例外。
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中,人类的生存是部落生存的保证。但是也只有在人类对生存的奥秘还处于无知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对能够提供稳定食物男性的崇拜。而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由于重男轻女,男子被认为是支撑门户的“顶梁柱”、“主心骨”,被尊为“一家之主”,所以,“抢旗杆”的动机和行为,早巳失去了原始“氏族丰产”的主题内涵。
“生存崇拜”是中国最早的祖先崇拜内容之一,“图腾胜地”是史前人类祭祀活动的场所。
淮阳二月会对人祖伏羲、女娲的祭祀及祈子行为,是由史前人类对生存的崇拜演变而来,我们可以从二月会中的一些可视的民俗的表层文化中,窥视出远古文化的一些遗痕,进而从中寻找出解析“泥泥狗“艺术深层文化内涵的途径,以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被叫做“泥泥狗”也是有讲究的
“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出售的泥玩具总称。叠用两个泥字,前一个“泥”字为定语,作动词使用,即用手传揉,也含亲呢之意;后一个“泥”字作名词,即物体的材质“泥”。当然,这种解释仍限于顾名思义的概念理解。
泥泥狗又称“陵狗”或“灵狗”,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
林林总总的怪异形体中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独角兽、多头怪、翼鱼、翼兽、人面猴、四不象、猫拉猴。草帽虎、怪狮、驮子斑鸠、鱼\蛙、龟、蟒、蛇、狗、熊、蟾蜍、晰蜴、豆虫、蝎子等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
面对这些古拙、怪诞超现实的形体,我们似乎很难把它和“玩具”直接联系在一起。
那么,“泥泥狗”究竟和伏羲、女娲有什么联系,“泥泥狗”的名号又因何而产生呢?对此,著名老艺人李修身在回答泥泥狗产生的根源时;我们得到了一个肯定的回答:“是人祖爷、人祖奶持土造人时传下来的。”
另一位老艺人贾得同说:“养狗就是看家护院,陵狗就是给人祖爷护陵的神狗嘛!”
金庄的金华芝(女)老人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她说:“有一年淮阳大旱,人们愁眉苦脸;无心去朝香祭祖,于是,太昊陵变得冷冷清清。忽然有一天夜里,狂风大作,阴云密布,一袋烟的功夫便下起了飘泼大雨,人们都被雷雨惊醒,从门缝和窗户向外看,只见地里黑乎乎一片,全是‘泥泥狗子’,只见它们在地里来回走动,干啥哩?再细一瞧,阴白了,原来都在犁地、耙地。第二天天一阴,人们跑到地里一看,地全都被犁过了,而且墒气十足,于是大家欢呼蹦跳,纷纷到太昊陵敬香叩拜。从此,人祖庙的香火旺盛起来。”
对“泥泥狗”除了这些神话传说外,还有一些较为普遍的说法,就是“能治病”。
据说来自山南海北的香客们把“泥泥狗”带回自己的家乡,除送给儿孙和亲友外,还要把一些泥泥狗扔到井里,说是喝了井里的水,可以“清心阴目,医治百病”。
要不咋叫它“灵狗”呢!商,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只要你从“泥泥狗”身上扣下一点点泥土泡茶喝,就可以治水土不服或“思乡病”。直到今日,家中老人依旧会在我即将外出闯荡的时候,在我的行囊里备上一些家乡的黄土,以防我在外地水土不服的时候喝点家乡的黄土“治思乡病”,也为了我独自在外解我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种,都是家人对我的牵挂之情。
这也无怪乎来淮阳朝祖进香的海外赤子和港、澳、台同胞临行前,都极虔诚地从太昊陵带走一手巾兜黄泥土回去;看来,也是为了医治眷恋祖国的思乡之情吧。
所以淮阳“人祖会”以“泥泥狗”作为祭祀伏羲的“神物”。
淮阳人崇拜狗;敬重狗,认为“神狗”能为人类消灾、被病,保卫一方平安。
传说伏羲崇狗,至今淮阳民间仍流传着“伏羲与盘瓠”的神话,大意是有狗称“五色犬”,被扣在金钟内;变成人首狗身,即伏羲氏也。
无独有偶,在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苗、瑶、蕾族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如畲族的“狗皇歌”。
这一文化现象绝非巧合,《封禅书》记载:“德公,伏犬畴碟狗邑四门;以防蛊。”大意是说:祭祖先祖伏羲的田园时,把狗劈成四半,埋至四门;以防庄稼受病虫之害。很阴显,这是把狗视为图腾神,一种镇物。淮阳人敬狗,认为狗能驱邪、保平安,是否与伏羲遗风有关值得深思。
再者,狗的自然形状也十分典型,具备一切爬形兽类的基本特征,很多兽类都用大字旁,可以说无“犬”不成曾。
《吕氏春秋》说:“……狗似,似母猴,母
喜欢豫州朝歌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