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透视
过去20年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中国创新要素在区域间的重新布局。与经济重心的转移一致,创新要素分布的重心实现了从内陆向沿海发达地区的转移。
市场成为驱动中国创新要素重新布局的关键力量。政府通过创新环境建设和政策扶持对本地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发挥了重大影响。
创新要素的集聚程度远高于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北京、广东、江苏等少数省份汇聚了全国主要的创新要素。
创新要素跨省转移的速度在过去十年明显提高且仍将持续。中国已经进入创新布局加速调整、区域创新差距迅速扩大的阶段。
要形成更加高效合理的创新要素新布局,必须深化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消除制约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夯实创新基础,形成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创新能力进展
研发投入稳步提升,首次突破万亿
2012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0298.4亿元,比2011年增长18.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98,比2011年提高0.14个百分点,与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韩国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基本相当。研发投入上台阶具有标志性意义,表明中国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力度不断加强。但是,中国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阶段,基础研究投入严重偏低。2012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大项目占研发总经费的比重分别为4.8、11.3和83.9,相比于2011年,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比重分别提高了0.1和0.4,而应用研究比重下降了0.5。
随着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全社会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需求开始增加。中国已经进入研发经费分配结构再调整的阶段,其方向是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经费的比重将逐步上升。这种结构变化是中国在技术追赶进程中技术水平提高、技术需求和供给能力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的重要标志。
部分领域涌现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
中国在不同领域的创新能力有较大差异,少数领域已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创新成果,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发展。基于巨大的国内需求,互联网行业创新更加活跃,甚至领先于发达国家。如阿里巴巴成为世界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在互联网支付、金融等领域推出很多颠覆性创新成果。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推出了微信等创新产品,并为众多中小互联网企业提供创新平台。二是部分中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已成功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不仅具有价格优势,在技术上也有竞争力。如机械制造业的三一重工、通信设备领域的华为等。中国制造的施工设备生产力、耐用性和燃油效率已超过了日韩的竞争对手参考《经济学人》杂志2013年12月21日的文章《挖掘胜利》。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高铁、航空航天等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领域已具备较强的集成创新能力,并有效提升了相关配套企业的创新能力。
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仍低于发达经济体
国际上高技术行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占销售额比重)一般超过5,美国的生物医药等领域甚至超过15。中国全部制造业行业的研发投入占比远远低于这一水平。制造业各行业中,研发投入强度最高的是运输设备制造业(包括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仅为2.18,其次是仪器仪表制造业(1.86)和医药制造业(1.63)。
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成为共识
2001年入世以来,中国利用要素成本优势,大力推动出口导向的工业化;中低端环节的加工制造业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随着要素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既有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了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创新是风险高、溢出性强的活动,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只有让创新能为企业带来利润,才能对企业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经济重心从内陆向沿海地区转移是三十余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特征。经济重心转移的背后是要素空间布局的变化。除了劳动力和资本等基本的生产要素,技术成果、研究经费、科研人员、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风险资本等创新要素也在相应转移。基于当前中国创新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可以得到的一个判断是: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少数东部省份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和科技资源,成为主要的技术输出地和创新要素集聚地。本报告将详细分析中国创新要素区域分布的变化情况。
创新要素区域分布的变化趋势
本节分析在过去20年间,创新要素在中国省一级的分布变化情况。我们从三个方面衡量创新要素布局,一是创新投入,包括研发经费、科研人员数量、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二是创新的直接产出,以发明专利授权量衡量;三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包括技术交易额、高技术企业数量、创业投资额等。在逐项分析后,我们将各指标加总形成综合性的创新要素指数,作为区域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排序的依据。
如无特别说明,本研究数
喜欢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