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按人物出现方式与人数划分
“单个人物”是指不具有群体依附性的人物,不是作为团体中的一员而存在,而具有独立的个性与行为,通常单枪匹马出现的人物。
“群像人物”是指依附于群体而存在的人物,往往和其他人物一起出现,一起行动,从而具有群体特征的人物,在电影中往往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描述。
单个人物的出现方式有利于细致深入地刻画人物,一般用于主要人物,而次要人物与无关人物一般成群出现。《冰》中单个人物数量过多,改编时没有找到人物之间的关联。大量次要人物以单个方式出场,场面就会变得混乱,观众难以准确记忆与分辨他们各自的特点,看得云里雾里。《超》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三个伙伴和两个对手从不曾分开描述,在现实中紧随其后,在镜头表现上直接相连。
根据分析可知,网游改编的电影在人物数量上明显多于一般的电影剧本,因此更要善于区分不同人物的不同塑造方式。塑造群像的方法之一是把众多人物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他们具有相似之处,说同样的话或做同样的事,或坚持一样的理念,行使同样的功能。即使他们各有不同,但群像描述并不刻意强调不同点,着力突出其共同点。比如妖怪训导员纷纷不顾危险穿越风暴那一幕,又如超梦打败各式各样的妖怪那一幕,均为出色的群像描写。虽然出现很多人物,但并不觉得混乱繁杂,因为其出现的目的性和功能性都很明确。观众不会在他们身上投入太多关注,他们只为了另一个目的而存在——证明能顺利抵达的训导师很厉害,或者超梦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珍兽。
在改编时,单个人物不宜过多,不具备特殊功能的人物可暂且作为群像人物出场。同时对单个人物的塑造也不应局限在其出场方式上,而应深入人物内心去寻找其单枪匹马的缘由,塑造内心真正具有独立性格的人物,比如超梦的诞生之谜造就了他成为单一人物的精神处境。
(三)电影系列中的主人公分类
《冰》的系列主人公是根据2012年7月放映的动画电影系列第二部《摩尔庄园之海妖宝藏》推测出来的,《超》中的数据则是根据已有的15部作品所做的总结。
系列电影往往会设定“系列主人公”和“特定主人公”两大类。“系列主人公”在每部电影中都会出现,电影以他们的视角去经历和探险,以他们的价值标准为主要标准,他们往往既是串场人物,又对情节发展起重要作用。“特定主人公”是指这部电影所独有的出场人物,电影故事往往与他关联密切,正是他的出现使故事得以产生和发展,正是他构成了这部电影中的显著矛盾,他的观念和行为与故事的核心线索纠缠在一起,促成了故事的走向和最终结局。
系列主人公和特定主人公的塑造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彼此依托,彼此促进,他们的相遇使故事真正开始,他们的斗争及在此过程中的所有冲突、相持、犹豫、挣扎,都构成了故事情节本身。这一点在《超》中尤为明显,梦和超梦都是特定主人公,而小聪和皮卡丘则是系列主人公。《超》并未详细描述小聪和皮卡丘,只对其成长做了些暗示,略侧重于描写他们的友情,而给予重点描写的是特定主人公——超梦。
三、人物的塑造
(一)造型设计
《神奇宝贝》影视制片人久保雅一曾说,日本动画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在设计故事时主要有三个重要因素:角色造型、故事情节、世界观,而他认为造型设计是最为重要的。网络游戏作为建立在网络媒介基础上的视觉呈现,其最直观的展现在玩家面前的便是人物造型。而在电影中,剧情发展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具有通过明确的、造型的素材而表现出来的特征。
久保雅一还提出判断登场人物是否受欢迎的十条准则,其中与造型设计相关的有:把登场人物完全抹黑,就算像剪影一样也能被辨认出来吗?有登场人物特定的姿势和音乐吗?有收集的愿望吗?能一笔就画出来吗?有能让朋友骄傲的要素吗?主角有弱点吗?久保雅一说《神奇宝贝》满足所有这些规则,这正是它广受欢迎的原因。较之于《冰》中的人物造型,勉强满足一项也没有,这是值得深思的。
此外,仅从电影中很难辨识出小摩尔其实是鼹鼠,需要配以文字介绍才能明白。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摩尔们(完全拟人化,直立行走,穿花色鲜艳的衣服)既没有鼹鼠的外形特征,又不具有鼹鼠的生理特征(鼹鼠是瞎子,且久住在黑暗的地下洞穴里),为什么会将人物设定为鼹鼠呢?优秀的儿童文学在写作拟人化的动物故事时往往会保留其物性特征,这一原则已经得到了公认。当然现在提此为时已晚,人物造型并不是电影能任意改变的,在网游最初设定人物时外观造型便已确定,电影为了叙事的需要,只能尽量与网游保持形象上的一致性。
重合度越高,越易获得网游玩家的认可,突出电影和网游的关联性,互赢互利。
但有时电影也能通过某些小范围改动(如衣服的款式、颜色等)来改变人物造型。
对于不同的人物类型可运用不同的造型设计。如群像人物的造型
喜欢网络母题: 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小说改编研究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