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没想着造反,那是掉脑袋的事情,更何况以王家几个书生也做不到,不是有句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嘛。
唐朝太强大了,强大到在外没有对手可以推翻它,也没有武力直接干倒它的可能,可就是那么强大的政府,却因为玩脱了被自己打败了。稍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亡于军镇割据,那造成军镇割据的节度使们是谁?当然是武勋世家。
不造反不等于不能给军方施加影响,眼下就有个最适合的人选,永徽年间武力值最高的世家是哪个?当然是薛丁山他们薛家啦,当前薛仁贵已经发迹了,只不过还没来得及荣归故里没造成轰动,不趁机结好薛家那就太笨了!
王勃央了王福畴出马,举家上门给薛家道谢,还由父亲和薛爷爷做主,真个跟薛丁山换了金兰贴,从此二人以兄弟相称。
跟金兰贴一起递过去的,还有一卷王勃写的建军方略,他推托是从爷爷的藏书中抄来的,大概是爷爷后期对军略的思考,没有来得及整理成书,应该是蝎子拉屎独一份,好吧爷爷的藏书是万能的。
薛丁山一听说是连李靖都没学过的兵家秘芨,高兴得差点没把房顶掀掉,拿给薛爷爷亮了一下骚,薛爷爷当天晚上就回访了王家,送来了一张羊皮卷,上面是薛家独门的导引术,传了几代,来源不可考,可薛家人几代从军,神力无敌,靠的就是这门导引术。
薛爷爷这个举动,无疑是把王家当成了靠背通家,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生死与共的世交了,为什么他要拿出看得比性命都重秘术来回赠呢?因为王勃送给薛丁山的那卷军略,称得上是国之重器了。
自汉代以来,中国人在战场上最吃亏的地方是什么?骑兵。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坦克,来去如风灵活多变,再厉害的军阵都经不起重甲骑兵的冲击,李世民的玄甲铁骑让他坐上了龙椅,匈奴人的骑兵让汉朝花了几代人亏空了国力才压制住,还没能消灭掉,而唐军面临的突厥骑兵又比匈奴人多了战甲。
对于骑兵,王勃给出的办法是壕沟加铁丝网,再加上戚继光的鸳鸯阵,壕沟和铁丝网可以迟滞骑兵的速度和灵活性,鸳鸯阵可以让步兵对上骑兵时不吃亏,以长克短分而歼之,这是中国近千年战场经验的精华总结而成。
而且王勃还把这些跟军伍编制训令系统挂上了勾,使得训练、作战指挥更有条理,层次分明传讯更加迅捷,而且王勃还开天辟地第一次提出了军队要有思想,要明白为什么而战,这相当于把后世的政工体系给加了进来。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等军略若是落在世家豪门手上,那便是举国鼎之术。
当然啦,王勃也没吃亏,导引术让王勃确认了一点,神功无敌是有根在据的,再加上前世王勃也有修炼的体验,让他开心到晚上睡觉都还抱着羊皮卷咧嘴直笑。
抱了个义兄的粗腿,完成了王勃计划中的第一步,只要把更好的军制和建军思想教给薛丁山,再辅以相应的先进科技,到时再由他传播出去,军队的发展的速度就会凌架于社会发展之上。
徐敬业为什么造反,真的只是反武则天称帝?不尽然、纵观整个永徽时期,军队一直都在受到压制,特别是武勋世家。
家国与国家,看似一样,颠倒过来就大不相同了,让军队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才能无往而不利,也就不会为一家之天下而战。这样也是有好处的,生变时不会动乱。
只有武力上能保证各方拉据,那么投鼠忌器之余就动不起手来,局部的杀伐在所难免,但不至于举国而战把庶黎都卷进去。
社会变革从来不可能由上而下,思想起蒙亦然。话说王勃一直想不清楚,为什么以唐朝的条件,竟然没有发生思想启蒙运动,唐朝比起十三世纪的欧州,发达了不知道多少倍,思想也要开放得多。
难道是过度发达的某种社会体制,导致了所有的人裹足不前安于现状,压制了新思想的诞生?也只能这么理解了。
现在的大唐如日中天,繁花着锦烈火烹油一派盛世之状,既然不能硬着来掀翻它,那就顺着来加快进程,抱薪救火再火上浇油。
到了一定的时候,顿顿都是鸡鸭鱼肉,谁还能退回到粗糠淡菜时去?想要的给不了,就会产生不满,那时才是思变之机。
当下最重的事情是培起思想萌芽的土壤来,不然喊破了天也没人理你。
那就做些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事情,当然,像制盐搞火药之类的事情不在王勃的考虑之中,凡是朝廷根本的东西都不要动,凡是能让老百姓能吃饱饭的事情就多做。
仓禀实而知礼仪,吃不饱饭谁有空关心思想?不是很多人都在说嘛,中产阶级是最热衷于推动社会变革的。
吃饱了有了既得利益,就会伸手要权利,当然一开始很多人会被剁手,但伸出来的手多了就成了合力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等不觉不觉改变了势力对比,那么皇权自然便受到了压制,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釜底抽薪,火还没旺时抽出薪柴来是不痛苦的,等釜子烧通红了,再抽了柴灭了火去,顺手浇一瓢水,再厚实的锅也得开裂了。
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老百姓是不痛苦的,只有最上层受力,这样的社会变革,既能达到目标,又不殃及无辜,再好不过。
关于这方面,王勃想到了些办法,他打算参照那些穿州过省走街串
喜欢长天一色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