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过以太空为背景的各式科幻电影与动画,其中不乏大量的战斗场景。小型快速的战斗机或是机器人,巨型战舰,航空母舰,固定甚至是机动惑星要塞之类的双方或多方在近距离互射武器,你来我往,屏幕上各类死光交叉纵横。但有多少人曾经想过在这些场景之中哪里些是必然的,哪里些是在技术进步之后有可能发生的,而又有哪里些是毫无道理的呢?笔者本著hardsf的精神,在此开个半空想科学教室,为大家探讨一下太空战争中一些具有较大可能性的情况。
首先来讨论的是太空中可能会发生战斗的各种地点与情况。要讨论这个之前,首先必须了解何谓战争。战争者,对于有限资源的暴力争夺者也。所谓的有限指的是战争双方中,至少是其中的一方认为某项资源是有限的,其价值值得以暴力去争取者。因此甚至可能仅是某方或是双方主观认为的有限而非实际上的有限。另外政治资源也算是资源之一,为此而爆发战争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对于资源的争夺,一般有两条途径,其一是由己方来控制某项资源,其二是阻止敌方控制它。第一条途径会表现在对于资源产地的直接争夺上,第二条途径则是表现在对于资源运输流通管道的阻碍与维护之上。需注意的是,这两者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可以互相诠释的。依照这个理念,战斗由于据点的争夺与交通的遮断与维持这两个目的而发生。前者不用说,行星或是太空中人造建筑据点,甚至是某个恒星系本身的争夺战。从区域太空优势到轨道轰炸与强袭登陆,甚至是直接摧毁行星或太空站之类的毁灭性手段,各种情形都可能发生。至于后者,则就是运输航线的遮断骚扰等通商破坏战与船团护航任务等情形了。
就第一个情况而言,战斗首先会发生在行星周边,浮游要塞或是恒星系周边航道上。这里所谓的周边很容易让大家有种狭隘的感觉,但要了解宇宙空间是很广大的。即使是行星外围,指的也是数光秒到数十光秒的距离。但是就恒星系外围而言,战场空间并不会随比例而放大。规模大到恒星系间战斗的时候,也只是在对于恒星系来说外围薄的几乎会让人忘了他的存在的一层空间上发生。
就相对上而言,恒星系周边战场空间与行星周边战场空间不成比例,但就绝对范围而言,前者则会比后者大上数十倍。实际上恒星系周边空域的战斗不太可能,或者说要很久以后才有可能发生。这是基于距离与太空船速度的因素,在行星系周边的战斗上,想要取得内线优势已经相当吃力了。对于恒星系周边空间而言即使是光速前进的太空船也不太能有效防御这么大的范围,而侦测距离也很难在短期内能够支持到此种距离。
慢著,我听到有人提到warp了?很有趣的是这是一个矛盾因素,先不提warp理论上与技术上的困难好了,虽然它可以让守方很快的赶到战场,但相对的,它也可以让攻方直接跳过守方在恒星系外围的防御圈,直接进入恒星系内部攻击目标。这会导致战斗也不会爆发在恒星系外层。换句话说,warp其实是一种对于攻方能够产生的优势远大于对于守方能够产生的优势的一种技术。
以星际大战中的战斗机也能进行超空间跳跃的技术水平来分析,在这种技术已经成立的环境下是不可能有大规模中央集权的政府的,帝国也好,较强结构的宇宙联邦也好(帝国之前的同盟其实就是抄自美国的联邦体系),这种体系将会面临各种分离主义者,各地的游击武力与恐怖份子的巨大威胁。这些小型武装部队可以轻易的攻击中央集权政府的各个要害。因为在具有超空间跳跃能力的小型机之前,外围防线有跟没有是完全一样的。
极端的说来,星际大战中,反抗军其实可以直接把x战机中队跳跃至帝国首都行星或是各个重要据点行星附近对其进行一击脱离战术。而想要防护这种攻击,就必须在每个行星配置大量战斗机中队,轨道与地面防空系统等。而其花费将是游击武力的数千倍到数万倍。因为游击武力没有固定基地可以被攻击,故他们只要有一个中队的战机,帝国就必须在其所有的星系都至少配置两三个中队的战斗机来对抗,且这些战斗机还要维持完全警戒状态。很明显的这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不会有帝国或是联邦等政体存在,顶多是邦联等松散结合的政治结构或者说是集体安全结构。换句话说warp技术的影响力将不仅止于战术层面,而会高达战略层面,甚至是整个恒星系或是宇宙文明的深层结构层面。基本上在没有warp的世界,战斗将主要发生在行星或是恒星系周边就是了。
就第二个情况的运输航线骚扰阻绝与防御而言,主要也是会发生在恒星系内,各行星间的转移轨道上。恒星系间的运输可能性并不大,或者说未知性太高,同时甚至可能根本没有必要。因为至目前为止依据对恒星的光谱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构成所有恒星系的基本物质是相同的。远方恒星系中有的原料在自己的恒星系中一定也有。而在智能生命把自己恒星系资源消耗完毕之前,会先发展出回收再生,原子重组或甚至质能互换的技术。
第一项不用提了,第二第三项除了大家熟悉的核能是由质量转换成能量之外,还有比较少人听过的各个高能物理研究中心都在用高能加速器产生新粒子,其就是在进行将能量
喜欢太空航行与作战技术导论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