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大清国。
冷兵器时代,比的是装备,比的是战斗人员素质,大明完了,崇祯几乎没有回过神来,就匆忙上吊了。据说他是个勤勉的皇帝,还算尽职尽责的;据说他抱怨,父辈们能够平安地过渡,为什么自己就不行呢!历史的选择,选择了他,也算是个个人的悲剧。铁骑所到之处,皆划归大清版图,云南也不例外。
中国的老百姓比较听话,只要朝廷订立了相关的法律条款,都能够遵循的,做一辈子的顺民。老百姓不需要对社会负什么责任,是一群被驱赶的牛羊,只要听话就行。顺民是治世之下的老百姓,暴民是乱世之下的老百姓。“封建政治统治下的老百姓,没有平稳的政治热情,表现为“麻木”和“狂热”的交替。在封闭的自然经济时代,这是规律。”统治阶层奴役中国老百姓早已是家常便饭,象牲口一样被欺压、象兔子一样顺从就是“良民”的标准。老百姓只有被走投无路才会揭竿而起,可以追溯到陈胜吴广起义。其实《水浒传》“官逼民反”的主题,所以才会有“替天行道”的说法。想起电视剧中,抗战时日本人统治下,给中国的老百姓班“良民证”,与其说是悲哀,不如说我们已经习惯。
每个时代的开始,基本是休养生息,让百姓能有时间安心耕作。加之云南植被不错,地广人稀,风调雨顺,不挨饿是能避免的。
了然不解,人们为什么如此容易忘记伤痛,仿佛昨天的事情没有发生。这是一个可怕的民族,忘记过去,忘记历史,成全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宿命论断。战争的痕迹还有,但活着的人们关心的是怎样活下去,破败的房舍可以修复,荒芜的天地还来得及耕种,逝去的时光就没人去感叹。
总有风雨,了然一路跋涉,在战争停歇时到了云南,没有必要再走了。这是个神奇的地方,至今还有人以为昆明大街上,鲜花四季开,大象满街走,就是到了这样的西南边陲小镇。云贵高原的云南断陷盆地星罗棋布,构成比较特殊的地质地貌。云南这些盆地又称“坝子”,地势较为平坦,有河流通过,土壤层较厚,多为经济发达区。来到宜良坝子,也即是所谓的小盆地,号有“滇中粮仓”的美誉。作渠引水,垦田灌溉,军屯与民屯,加上先进的耕作技术,奠定了“滇中粮仓”的基础真是“沃壤百里,地利五谷”的好地方,说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其实宜良的气候坏境更为典型。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3年),升为宜良州,明清一直沿称宜良县,属云南府。从词语的角度诠释,《宜良县志》称:“宜之为言,善也;良,易直也。顾名思义,则邑人朴茂、习俗简易可知。”我以为,“宜”:《苍颉篇》所言宜,得其所也。也就是适合,适当,应该,应当等意思吧。“良”东汉·许慎《说文》:“良,善也。从畗省,亡声。”其实就是“好”的意思。可以从吉利的习俗角度来理解,这是一个好地方,“宜居宜良”是如此通俗易懂。从历史沿革来看,本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宜良是彝族居多,按彝语的说法,“宜良”是“山谷间的坝子”。“一街就是一城”,说来也简单,农业发达,手工业多少有些景气,商业不算繁盛。有高高的城墙,明代就修建的防御工事,有护城河(属于文公渠的一段水域),水尤清冽,常年流淌,水源自阳宗海。
了然是河南人氏,从姓氏的角度,和宜良没有什么深渊吧。
据资料显示:姓氏最早在中国产生,其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主要来源于远古时代各种图腾和地名,“氏”为“姓”的分支,“姓”以别婚姻,“氏”以分贵贱。秦汉以后,姓氏合一,数量大增。据统计,目前中国有4100个不同姓氏。被众人习以为常的姓氏,在中国通常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姓氏在宏观上被用于分析群体遗传结构,但是姓氏又并不完全遵从父系遗传。收养、继养、入赘,甚至是避难、战争和政治因素直接改姓,都会让血统不那么的“纯洁”。
了然没有办法直接追溯家族的父系起源,也无法弄清民族的迁徙路径。了然来自河南,与宜良更多汉人从应天府来,没有什么关联,也就扯不上有血缘关系。孤身来到云南,流落至滇中,也算是机缘巧合。宜良仍然以汉族居多,其次是彝族、**最多。特别因为历史的原因,彝族多聚居山区,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传统一直延续。彝族人性多耿直,热忱好客,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宰牛烹羊,围火堆跳舞,昼夜不停。以示庆贺,也有祈求来年的丰收之意。
与本地人不同,他不是有一些特点,而是更多了些个性。不与达官贵人相交往,不与商贾相联系。如此的不显山露水,反是招不来什么祸端。游名山,访圣地,其乐无穷。
“十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的云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一块神奇的热土地。“春城”:从“春城无处不飞花”开始,阳光明媚,雨量充沛,气候如春,景色宜人。雨丝飘飞,下得很秀气,湿湿的,温润无声。风,轻悄悄地吹拂,轻抚的感觉,滑滑的,凉爽极了。
这自然的风雨,不时出现,沐浴着阳光雨露,大地呈现一派生机与活力。战争的风雨,渐渐稀疏,有一些民族起义,多是少数民族的运动,很快被镇压了。一个朝代的更迭,老百姓是直接受害者,狂风暴雨之后
喜欢独自游岩泉寺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