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认为知识与智慧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与之相反,他说:“学问渊博的人,不必有真知;善于辩论的人,不必有智慧。”(《徐无鬼》)这当然这同那时各家争论不休有关。同样的想法,尼采极力要“限制无限制的知识冲动”,说“做哲学家不做学者”。在人们每天都被各种信息包围的现代社会,“知识”不论常用与否都是人受欢迎的,“百万富翁”之类的游戏更把知识与金钱直接联系起来。
《庄子》的很多句子都要人细细品味,如《知被游》这句:“道可以说是开始和终结,但却不是开始和终结;它也是物的聚积与消散,可是又不是聚积与消散本身。”
科学家探索物质,竟在粒子中失去它;他探索生命,又在原形质中失去它;他追寻意识,却有在脑波中失去它。只能这样解释,事物的本质是“无形”的。
《庄子》谈论到,“有生、有死、有显、有灭,但都无法看清显灭的途径,着就叫‘天门’。天门便是‘无有’,而万物就是从‘无有’产生出来的”。无和有的统一就是“道”了。《庄子》有说到,“大道的生与灭都没有原因,它有具体的事实而没有可见的出处;有长久的渊源而没有开始的根本”。
万物的变化都有着时间和空间的因数,所以《庄子》继续说,“有生的处所而看不见窍孔但却有具体的事实,不确的所在,这样就构成了空间(宇);有长久的渊源而没有开始的根本,就形成了时间(宙)”。这种说法和现代自然科学是吻合的。他肯定了时空的统一,同时有否定了空间是纯粹的虚空,说空间是“具体的事实”,是物质的运动。为什么说时间“有长久的渊源而没有开始的根本”呢?时间是在大爆炸之后出现的,在此前只有逻辑上的“虚时间”,按道家的说法这是无有,是道的“本性”。道的本性自然是永恒的,时间所以没有开始。
与道家追寻宇宙之迷不同,儒家把时空的哲学直接运用到“礼”和“乐”的学说上,认为“乐发自内心,礼自外来”。“乐”是生命的节律,是内在性时间;礼,是生命的表达,是外在性的空间。礼表现宇宙的秩序和创造的形体。所以礼使人区别和彼此尊重,乐使人感情融洽和彼此亲近。和谐故能化生万物,秩序能显出品级。
在《山木》一章,又提到大树。这个故事是《庄子》的精华之一: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蜇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有时侯正是对的,有时侯反才正确,所谓正与反只是相对的,智者能洞析事物的本然,使自己达到“逍遥”的境界。道不偏向阳亦不偏向阴,而是使阴阳二气相交从而产生宇宙万物。同样,人要以辩证的思维分析事物,解决问题才能不陷入两难选择的死胡同。阴阳不测谓之神,能力逍遥于阴阳不测的人,可算是神人。
《礼记》认为:伟大的德性,不专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意识一事一物。
喜欢读经典谈心学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