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千里不是个喜欢轻易冒险的人,一般在稳重的前提下他才愿意去做些冒险、试验、改变之类的,所以在安营扎寨后他领着手下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实施各种防御措施。
当防御措施完善了后,他性格中的不安于现状、冒险的因素才出现,他觉得防御虽然重要,但也不能老是被动等敌人来上门来。他想伏击敌人一下,然后再退回营地作战,当然,前提是真有敌人今晚会来袭营。
马千里等人驻扎的这个小村子四周山林、水田、溪河围绕,就只有一条小道通向外界。马千里等人的营地扎在村外,如果敌人要来夜袭,从其它地方来的话会惊动村民,最起码村子里的狗们会狂吠吧。而且或翻山越丘陵或过溪穿过水田,都会增加额外的时间也就增加了被提前发现的可能,偷袭讲究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闪电战术最忌节外生枝、拖拖拉拉。所以,如果马千里是敌人,要来夜袭的话,就从外界通往村子的唯一一条小路来,路况好、行距短、所用时间短,一旦进入作战区域后当地的地形也利于起码几百人的作战。那么要打个伏击的话,埋伏在这条小道两旁是最合理的选择。
江南盛夏的夜晚多是月明星繁,这个晚上也是,马千里潜伏在一个小土坡上的一株柿子树后,手中的后膛燧发枪的枪管对着四百米直线外村间小路上的一个大拐角。外人要从这条路上进村,过了这个大拐角就可以遥遥看到分布在丘陵上下的村落了。
马千里手上的这把有膛线的后膛燧发枪是目前大明乃至世界的独一份。把它造出来费老大的劲了。
膛线的作用在于赋予弹头旋转的能力,使弹头在枪膛内沿着膛线旋转,这样出膛之后子弹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有利于保障射击的精确度。膛线好搞定,其实在15世纪欧洲就有使用膛线的记录,现在是1621年是17世纪了,有一群好铁匠加上马千里这个枪械专家,要造出有膛线的枪管并不是太难的事,当然,大规模量产还做不到。
燧发枪由1547年(16世纪中叶)出生在枪炮工匠、锁匠和钟表匠家庭的法国人马汉发明,在转轮火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取掉了发条钢轮,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它的设计并不复杂,所需材料也不稀有。
1840年,德国人德莱赛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支击针发火的后装步枪。这种枪的弹药从枪管的后端装入枪膛,并且有效的将弹丸、发射药和火帽用弹药纸筒组成了一个整体。这种枪的设计其实也不复杂。
但麻烦的是枪管,因为冶炼技术的不足,造出的铁管密度不够大,含杂质太多,有众多细小的孔,很容易炸膛。那么怎么办呢?这个时代的人就把枪管加厚,于是最后造出来的火枪,对了,这个时代叫火铳,简直就是大铁管或大铜管子,与其说像枪管不如说像是种钝器,像一种中部空心的锏。太大了,太重了,而且即使这样也还是容易灶膛。
马千里当然知道有高炉炼钢这回事,但到底怎么弄他却不是很清楚,读书时学这个内容时他没用心去听。他只是知道有这么个名词,以及把铁水倒进大炉子里让铁水更充分接触空气以至于可以更充分燃烧尽铁水里的杂质。可高炉用什么材料建?铁水倒进入后又还需要经历什么步骤?他都不知道。前世在雨林里当雇佣兵,那里倒是有个轻武器生产大作坊,但那里的钢材都是从外面购买或走私来的,他们并不冶铁炼钢。
那就暂时只好用土办法、蠢办法,先把购买来的铁矿石烧出铁水来,等凝固了成铁块再烧红并反复捶打以锻打出铁里面的杂质。千锤百炼后,铁条里杂质大大减少,铁的纯度极高了,已经是纯度不低的钢了。再把钢条融化掉再倒进模具里,等冷却后就制成了枪管。
然后就是反复的试验,在天黑后跑到荒郊野外去放枪,试验了十几次效果很好。当然了,也弄得人心惶惶,迷信的人觉得晴朗的晚上无缘无故打雷,而且还只是响几声就没声音了,是不是预示着什么不好的事要发生。捕快都出动过一次,但查不到什么也就不了了之。
夜已深,虫鸣息鸟叫寂,连星星和月亮都好像疲惫了,星月光辉柔和而慵懒,照拂在大地上如慈母轻拍着刚入睡的幼儿的肩背。
很奇怪的声音响起,似乎一头巨大的猛兽用它巨大的四个肉掌在大地上刻意地小心行进,以免声音太大吓跑猎物。
来了!两个身穿深青色或是黑色(天黑看不清)短打劲装的中等身高的壮汉,手提大刀轻手轻脚又脚步快速地拐过村道上的大湾,进入马千里的视线中。随后,两人一排的短打劲装壮汉们络绎不绝地从弯道后出现,向着村口行进。
这支队伍沉默寡言,除了探子们弯腰小跑着检查村道两旁的小山包上、树林后有没有伏兵,其他人都是几乎垫着脚尖在快速而尽量轻手轻脚地行进。
这支队伍应该不是大明的官军。第一,他们是夜间行军,而且个个看上去都很壮实。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但个个精神都不错,胖的是壮实的胖,瘦的是精壮的瘦,还能夜间行军有条不紊,证明他们日常吃得饱而且经常吃肉,并且训练足够。大明的士兵普遍被将领狠狠贪墨克扣钱粮军饷,所以除了将领的亲兵亲卫外,士兵们普遍吃
喜欢华夏之日月为明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