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关渡南岸,李治身边有苏烈跟着,和姜行本一起,陪同侯君集视察过程进度。李治这会儿才有心思细瞧这个大总管,不惑之年,身子硬朗,中等身材,凛凛有大将风度,络腮胡,眉心成川,像是个纯粹的军人,李治隐晦地注意他的后脑,想看看所谓的反骨究竟长什么,无果,不由自嘲。
侯君集同样在观察这位大唐九王子,超越年龄的恬淡从容让他欣赏之余有些嫉妒,他年少自负勇武,不喜谋略,在军中滚打多年,没有捞到尉迟、程、秦一般的功勋,只是贞观以后,恶补兵法,加之上述虎将老去,才得以崭露头角,称不上大器晚成,但相比李治这样的少年英杰,便逊色不少。
“殿下果然聪颖非凡,见识广博,这浮桥之事,老夫从军多年不曾注意,此战当记殿下首功啊。”侯君集历任兵部、吏部尚书,官场马屁拍来自无不熟之理。
“大总管过誉了,不过言语之劳,不足挂齿,我身居大总管麾下,还请大总管任意差遣,殿下之称,总管撇下便是,如此我方有机会向尚书请教兵家之事,想必尚书不会吝啬吧?”李治到不想表现得过于谦下,他是一派领袖,气度乃是天生,做作不得。加上侯君集私下对李靖的诋毁,也让他略有芥蒂。
“尊卑有别,还请殿下不要折煞老臣,殿下虽则出入军伍,但师从卫公,军中之事,事无巨细,接手便知,实在用不着老成赘述。此次出兵可谓殿下一力促成,想必胸有成竹(别问我侯君集是怎么知道这个成语的,我也不知道),老夫倒是有意与殿下商讨此战用兵之策。”侯君集其实知道,当天子同意李治亲临战场的时候,他的作用便是保姆,高昌国小民寡,战略地位却很高,算是块肥肉,晋王有意涉足军中,如此历练便是最佳。
“如此,我便抛砖于前,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大总管不吝指正。高昌之依仗,一则我军路远,不易成行,二则西突厥有怂恿之意。前者我军兵临城下自然不攻自破,后者自身尚且难保,不过欲得渔翁之利,即便插手,想必不过可汗浮图城一万兵马而已。我军不如在伊吾分兵,有姜侍郎随行,南路之城唾手可得;至于北路,威慑而已,只要阿史那矩不能挥兵支援便可,大总管以为如何?”李治侃侃而谈,这些功课早已做足,自然不会怯场。
“哈哈哈,殿下果然是知兵之人,虚实拿捏,深谙用兵之道,正合老夫之意啊。”听弦音而知雅意,听到,李治分兵南北,侯君集便知道李治已经领会了此次出兵的要点。高昌还在其次,目的其实是西突厥,分兵南北,一实一虚,南路自然为实,北路之虚亦可由虚化实,如若阿史那矩铁了心南下支援,可以雷霆之势灭之,到时候,唐突两国交战之机便成,西突厥决心不够,内部纠缠不休,可以合兵高昌,以逸待劳。欲谷设若有心决战,两军可退守伊吾,占据城高器利,立于不败之地。
李治见其听懂了自己的意思,心情也是一阵舒畅,如若此策是侯君集自己说出,那么北上领兵之人必然是行军副总管契苾何力,李治即便身为先锋,但麾下骑兵不适攻城,高昌克城之功还是在侯君集哪儿。这回就不同,此策出自李治,李治顺理成章可以北上独领一军,再按照李治的脾气,无论阿史那矩作何反应,都是灭了再说,即便是未及接兵掉头就跑,李治也有信心追袭千里杀之,如此才算是浓墨重彩。
仅一日,浮桥完工,大军也不多留,即刻启程,前往河西走廊。
;
喜欢大唐帝国征服史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