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杀荀彧只是曹操阵营之中的清洗,那么接下来发生的时间确实是曹操的僭越行动,因为他的胆子大到了敢废立皇后的地步。
这件事还要从“衣带诏”事件开始说起,“衣带诏”事件是由董贵妃和董承两个人在建安五年(200年)发起的,至于里面有没有刘协的影子,这个我们还真不好说,因为我们只是看到了“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宣称)受衣袋中密诏,当诛曹公。”所以董承并没有接受刘协的衣带诏,所谓的“接受”,也只不过是矫诏,是他自己宣称的。
关于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的并不是刘协和曹操的矛盾,而恰恰可以看出的是在权力分配问题上面,董承和曹操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董承认为自己是皇亲国戚,曹操只不过是窃国大盗。实际上他也并不是什么忠心之辈,他是董卓女婿牛辅的余党,这一点是大家要看清的。
其实《演义》中对这一环节的描写大有出入:
第一点就是上面我说的,董承并非忠心之辈。
第二点就是辈分问题,小说中说董承是国舅,而真正历史上面,董承是皇帝的老丈人。当然这都不是事情。因为汉朝时代还没有国丈这一称呼,所以上面的原文中“献帝舅”的注释,就是“献帝的老丈人”,大家不要受小说的引导,罗贯中先生心肠大大地坏了。
第三点董承没有收到皇帝的诏书,只是他声称的,也可以说是矫诏,不真实啊!
第四点马腾没有参加这次事件,他不忠于汉室,只是一个拉山头的,况且这个时候和曹操是一个鼻孔出气的。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的马超和韩遂反对曹操,马腾也不会被杀(当然,罗贯中先生也把这件事情的前后顺序颠倒了。可不是因为人家的儿子要寻仇啊,是老曹听说你反叛了,才杀的你的父亲,怪不得曹操)。
第五点还是和我上面叙述的后半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刘备是在煮酒论英雄之后,才签下的名字。罗贯中的小说则是说这件事情时发生在煮酒论英雄之前,滑天下之大稽!
这件事情不仅杀死了董承,还灭了他三族。我个人觉得(注意这个词)董贵妃的死也源于这个事件,虽然历史上面没有记载对董贵妃的清洗,但是这件事情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株连也能株连到皇帝后宫。
当然这件事情也同样影响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刘协的皇后伏寿,他看到曹操的力量,连忙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这时候的伏完担任的是屯骑校尉。在信上说曹操杀死了董承,皇帝很愤怒。
伏完看到这封信,把这封信拿给了荀彧,荀彧看了很反感,但是一直不说。但是荀彧不说,自有人说。
伏完的小舅子樊普密封了信件,将这封信交给了曹操,荀彧登时就紧张了,从许昌一直跑到了邺城,向曹操提出出嫁女儿给皇帝的建议。
曹操说:“宫里面有皇后,小女怎么能够配得上他?再说了,曹某当上丞相,靠的是战功,难道还要找你说的那样,靠裙带关系吗?”
荀彧说:“伏皇后没有儿子,又本性凶残,内心邪恶,她在给伏完的心中恶毒的攻击丞相,话说得很难听,可以因此废了她!”
曹操说:“有这事吗?足下怎么不早说?”
荀彧假装大吃一惊的样子说:“早就说过了呀!”
曹操说:“这么大的事情,我还会忘记?”
荀彧又假装大吃一惊:“真的没说过?啊,想起来了!当时明公不是在官渡和袁绍作战吗?荀彧担心增加明公的后顾之忧,就没有讲。”
曹操又问:“官渡之战后怎么不讲?”荀彧也没有办法了,所以连连谢罪。这也间接的成为荀彧致死的原因。
当然,明眼人(瞎子除外)一看就可以看出来,这两件事情根本不在一年里啊!伏皇后被废和被杀都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一月,但是相比于建安五年的正月的衣带诏事件,中间隔了十四年啊!纸包不住火的,一封信能够掩盖两三年都很难,更不用说是十几年。
荀彧死在了建安十七年的冬天,他除非托梦才能见到曹操,所以如果说,事件也应该在这一年的十月,攻打孙权之前。
我觉得,这件事情最真实的发生时间,还是在建安十九年的时候,这一年,伏皇后给父亲写的信件被曝光。当时华歆被曹操委派,接替荀彧担任尚书令,并且带兵去抓皇后。皇后当然要躲,所以关上门藏在了墙壁里面。
华歆此刻已经成为了朝中的内奸,一心拍着曹操的马屁。所以华歆劈开了门,砸破了墙壁,一把将皇后拖了出来。
此刻,皇帝正在和郗虑坐在一起。皇后披头散发光着脚走出来,拉着皇帝的手说:“就不能救救我么?”
皇帝此刻也只好说:“我也不知道我的生命什么时候结束!郗公,天底下还有这样的事么?”
郗虑此刻呆若木鸡,不知道如何应答。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就会明白,《三国演义》里面的语言是附会之意,非常的牵强。
之所以这么写,不过就是渲染皇帝的傀儡形态,更加为正统主义思想服务,进而贬斥曹操。
不过这件事情的真相让人大跌眼镜,这件事情是一个阴谋,阴谋的对象就是皇帝。皇帝无声的反抗,也是最后的反抗。
曹操想要尽快的篡夺汉朝的权力,就必须让自己的女儿或者儿子进入宫中,那么在权力分配上面,就只能是曹氏一族拿大头。所
喜欢汉末曹魏真英雄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