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潭州城外的码头,刚才那艘竹舫果然就停在这里,只是船上连半个人影都没有。
佩剑青年和青衣侍从在码头下客处雇了两匹马,骑着晃晃悠悠的穿过城门,进了潭州城内。这潭州城辖荆南七州,通衢五路,再加上又与大理国和南方强国南汉接壤,是齐宋边陲重镇。城内人群熙熙攘攘,为商为贸,也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这里有天下学子们所向往的潜山书院。
要说这书院也是奇特。齐宋的其他书院大都选在风景奇秀、远离人群的深山高湖之处。偏这书院所在的潜山不过是这潭州城内一座高不过千尺的小山。书院也不是建在山上,而是在这山脚下圈了一块地,门外不远就是热闹的潭州城。
主持书院的山长王冼官至太子太傅,乃三代帝师,才学冠绝天下。他曾说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于是五年前他致仕后便来到潭州开办了这间潜山书院。
教席中还有不少名士高足,教授从经书礼义、文史词章到政经实论、理乐历算的学问,可谓是海纳百川、不一招收寒门子弟,更是有别于汴京国子学只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使得这里很快成为天下寒门学子甚至是世家子弟们向往的殿堂。
“这王冼老头还真会挑地方。书院选在这么热闹的潭州城,让学子们如何专心读书?”佩剑青年下马,抬头看着“潜山书院”的嵌金乌漆御匾高悬于大门正上方,两旁柱上挂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而学子们正从这敞开的大门进进出出。
“少爷,您忘啦?那王冼本就是荆南邵州人士,致仕后归乡,选在州府所在地也不足为奇吧?”青衣侍从在一旁提醒道。
“就你知道的多!一会儿若是见到他,小心说话。”佩剑青年斜睨了侍从一眼。
两人在门外把马交给书院的小僮,便大摇大摆的走了进去。这书院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遍地是幽兰修竹、灵泉怪石。更让人赞叹的是这随处可见的碑文篆刻,皆是出自大家之手。
“哎哟,这是颜真卿的真迹哎……哎哎,那不是‘二王’的字吗?!这王冼老头是把他的家底都搬到这来了吧!”佩剑青年的鼻尖都快贴到这些碑文上了,啧啧称赞道。
“那是,谁不知道王冼太傅清廉一生,唯一的嗜好就是收集这些大家的碑文拓本。”侍从也随声附和道。
这时一群青衫学子从他们身边匆匆跑过。佩剑青年看了好奇,拉住其中一个问是怎么回事。
“院里要论学了,这次是山长亲自主持呢!哎呀不跟你说了,我们要去看了。”
潜山书院会不定期的举办辩书论学,以期用激辩开拓心智,增进学术交流。题目不限,有时是对圣人典籍中的某句话的理解,有时是针对当下的弊病热象的讨论,有时也可能是为治民堰水集思广益。每次论学,不光是书院的学子,有时城里的百姓,甚至州府官员也都会来听听。
佩剑青年好奇,便拉着侍从也跟随而去。
赫曦台,是书院中一处临水而建的石台,周围被茂林修竹环绕。此时石台中央已摆了几把直搭脑扶手椅和一张茶案。而石台外围,甚至四周的缓坡上都站着学子们,正翘首以盼着。
一位身着栗色直缀对襟长衫、头戴黧色东坡巾的精瘦老者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到台中央。这老者长须飘逸,目光矍铄,往那一站,端的有懿怀宏远、贤朗舒畅的气度。学子们一番骚动,这便是当今大儒王冼先生了。
王冼中气十足,开门见山的说道:“各位学子,今天论学的主题是——论‘偃武修文’的利弊。”
四周一片窃窃私语。世人皆知齐宋在建国之初便由太.祖皇帝定下了偃武修文的国策,压制军队,发展文教。如今近百年过去了,齐宋却面临着四周强国如林,屡遭强敌犯边的局面。无论朝堂还是民间,对这国策虽多有议论,但敢公然提出不同看法的人却不多。
“哼,这王冼老头也就敢在这朝堂之外说说吧。都已是既定的国策了,还有什么好讨论的。”佩剑青年撇撇嘴,却引来了周边几个学子不满的眼神。
“吴猎、陈琦、赵方、游九言、许酬,你们几个上来!”王冼从周围的学子中点了几个人出来。这几位年轻学子走上台来,齐齐向王冼躬身唱喏,便在扶手椅上坐下。
众人又是一阵骚动,脸上都是一副兴奋的表情,倒好像是在瓦舍里看戏而不是看论书。
佩剑青年眯起眼睛,定睛细看,其中居然有今日在江上遇见的那位许公子。
“这次论书以五位‘潜山才子’为先导,一炷香后其余各位亦可加入辩论。但请注意,务必言简意赅、直切要害,切不可陷入空谈大论,更不可贬损同门。”王冼重申了一下论书的规矩,在茶案上的一尊香炉里立起一炷香,便走到五人身后的一把圈椅那坐下了。
论书开始了。
身居正中的赵芳最先起立开辩。看这姓就不一般,原来他家两代为御史中丞,掌管纠察官纪、谏言正纲的御史台。赵芳的祖父因刚正不阿、耿直谏言而被太宗皇帝赐同皇姓。他本人放弃了在汴京国子学受教的机会,反而来到这潜山书院,是“潜山才子”中唯一的一位世家子弟。虽然年纪轻轻,他却有着和年龄不相符的老成持重的雍容气度,颇有当年祖父风范。
赵芳向台上台下众人欠了欠身,继
喜欢海月清无尘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