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缝纫机还不太流行,很多裁缝师傅是没有缝纫机的。只要你会裁剪,有一双会飞针走线的巧手就行。翠民在娘家做妹哩时,跟着二嫂学到了手工缝衣技术,嫁到毛家后,每年也要做点自家人穿的衣,有时免不了要赶时髦学点新款式,这对于翠民裁缝技术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现在,翠民缝衣服全凭着手工一针一线的拼接、缝合布块。靠一根针、一根线、一把剪刀、一块划粉、两把尺,就能承接单、夹、棉、纱等各种面料,用滚边、镶嵌、对花、及拼花、盘花等功夫,为人做坎肩、马褂、父母装、中山装、旗袍等。
翠民本来想租个便路的屋子做裁缝店,又怕生意不好连房租都赚不回。她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先上门联系了业务再说。联系什么人呢?她首先想到了团近的老师。
没想到业务联系来了个开门红。毛家塅某小学一位姓黄的女老师。她家丈夫和几个子女早就需要添置衣服了,正愁没地方去请裁缝呢,没料想翠民找上门来了。
双方先寒暄和自我介绍一番,然后进入正题。黄老师说:“一天工钱一元,招待你三餐饭。”翠民满心欢喜,满口答应道:“好、好。”并讲定上门艺从明天开始做。
翠民当即回家,整理出一些裁缝工具,因为好久冒做过缝纫,又寻出几块小布,自己动手做了一条短裤,她发现,自己的手面还是蛮不错的。
翠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儿子,鹏翔听了也高兴的说:“妈妈,你知道我搞的饭菜还蛮好吃,一天三餐我自己搞饭吃,你只管放心。”翠民抚摸着鹏翔的头夸奖说:“能干懂事的好崽……”
第二天上午,,翠民早早地来到黄老师家。黄老师已把一张长方形的大桌子摆在堂屋,桌子上铺了很大一块干净的白大布,这就成了一个临时的裁缝案板。黄老师又连忙把早就拿出来的一叠布料解开:有劳动布、夏布、卡其等布料,然后又唤出自己的丈夫和几个儿女准备量身体尺寸。
翠民迅速系好蓝布围裙,将皮尺挂在脖子上,把自己工具袋里的剪、刀、粉、直尺、熨斗拿出来放到案板上。此时,三十五、六岁的翠民俨然一个大师傅。
随后,按黄老师安排,先给她的女儿做连衣裙。
做衣,首先必须量尺码。翠民做裁缝以来,她就认定了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的道理,按照每个客户不同的身材体型和特定要求。比如有的人肩有点斜,有的人腰比较长,此外,三围、领围、腰长、胸高,都要细细地量。做出来的衣服哪怕有小瑕疵,翠民都要多次修改,一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
她用皮尺在她女儿那丰满的胸前绕了一圈,看了看尺寸;又在腰上绕了一圈,又看了看。然后,她一只手压住布料,一只手紧紧地捏着一块粉红的画粉准确地在布料上横横竖竖地勾画起来,顷刻间,粉色的细线画出了连衣裙的裁剪图案。
接着,她又分别为黄老师夫妇和儿子量尺码,他们要做一套父母装和一套蓝色劳动布工作服、两件灰色卡其中山装。翠民一边量尺寸,一边在布料上画裁剪图。虽然没用尺子,但横是那么直,竖也是那么直,非常清晰。
接下来是裁剪和缝制。翠民剪布时动作娴熟、手法精准,只听到布料被快剪时发出的轻微而动人的声响。然后是缝制,这更是翠民的拿手好戏。当年在娘家就因为针线活好而闻名团近十里八乡,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如今的功夫更好了。针线在她手中是那么乖乖听话,缝制技术又快又好。如果用“心灵手巧、飞针引线”来形容,那一点也没夸张。
看到翠民办事这么有条理,动作这么麻利,技术这么纯熟,大家都对眼前这位纯手工操作的缝纫师傅投来赞赏的目光。
翠民一共做了三天艺,制作出来的服装各自穿了都很合身,黄老师好高兴,笑得合不拢嘴,当场付清了工钱,还一口一声的“谢谢吴师傅”,接着又拿出纸笔,记下了翠民的住址。
二
一九五一年夏天,翠民这才猛然想起:鹏翔已进九岁,只怪自己一门心思外去做手艺,耽误了儿子正常入校读书。再不能荒废儿子的学业了。等到八月,她便第一个带儿子到本地的油草塘小学报名,鹏翔便成为了该校的一名学生。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四年过去了。鹏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城完小,早出晚归读了两年跑学,而这时的翠民,已有四十岁,她缝纫技术更娴熟了,名气更大了,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无缝纫机的裁缝师傅。时间一长,她的业务范围就更大了,还曾被请到湘阴县城去做过手艺。
每逢翠民在家没去做艺时,隔壁邻居家的小姑娘刘后先便会抽空前来串门坐人家。翠民除了煎豆子茶招待她,还会热情地教她如何煮饭、炒菜、洗衣和缝补衣裤、做鞋子,传授一些家庭主妇应该知道的家务经验。
别看刘后先虽然年纪小,但却挑起了家庭主妇的担子。说起来,还是当年土改时,毛家多余的房产分给了几户没有房屋的贫苦农民。其中,雇农出身的刘六生一家与翠民的房子打隔壁。刘的二女儿名叫刘后先,当时还只有□□岁,生得天真活泼,经常来邻居家里走动,翠民特别的喜欢她。没想到几年后,后先的母亲不幸因病早逝,丢下了老实巴交的丈夫和几个年幼的子女,内当家走了,家里的生活就像一盘散沙,无人料理。年仅十二、三
喜欢城南碧翠--吴翠民和她的儿孙们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