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从现在开展进入第二章了,“为政第二”的“为政”就出自本篇的前两个字,没有什么特别具体的含义。本章共二十四篇,只有四篇在讲为政。
本篇是孔子论语中第一次谈为政的问题,孔子的思想不是出世的,是入世的,自然要谈及政治,而且孔子对政治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恨不得马上就自己操刀。但大多数时候,他都是那个在旁边看的,没有亲自操刀的机会,只是嘴巴闲不住。
何谓“德”?这里的“德”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道德、品德,是人通过自律的方式达到的,所以李零先生解“德”为自律。论语中,从政是指当官,为政是指施政。“为政以德”是孔子施政理念的核心,也是儒家施政理念的核心。
本章2.3篇中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季康子问政孔子,孔子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以上内容都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用今天的话说,为政以德就是靠道德的楷模作用来施政,或者说是通过道德的教化来实现其为政的目的——有耻且格。“为政以德”同时也是儒法两家的争论焦点,儒家的“为政以德”遭到了法家无情、刻薄的批判,法家完全不同意德治,倒不是法家否认道德的作用,而是法家认为儒家太过于理想化,不接地气。法家也承认上古曾经有过“为政以德”的阶段,韩非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但是,现在“世异事异”,韩非说:“文王(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韩非子·五蠹》)所以,在法家看来,讲道德的时候早就过去了,现在还为政以德无异于守株待兔,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出自《韩非子》。况且,按照儒家为政以德的观点推想,为政的必须要尧舜禹汤文武那些圣人、道德先生才行,但实际上那些圣人、道德先生千世一出(韩非语),去哪里找那么多尧舜禹啊?即使出现了尧舜禹,如果只是匹夫不能在位为政,亦不能治三人(韩非语)。为政以德就是一个伪命题嘛!
另一方面,法家认为道德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且成本极高。韩非说:“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
儒法的“德(德治)刑(刑治)之争”最终以法家胜出而告终,历史选择了法家,但未能完全抛弃儒家,所以有了秦以后的“儒表法里”,表面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大行法家之道。诚言之,孔子并没有否认过刑治的作用,也没有严厉抨击过刑治,只是认为德治更优于刑治,二者的选择中孔子更愿意选择德治而不是刑治,这从本章2.3篇中就能看出,这或许是因为孔子之时还没有形成法家思想的缘故,毕竟当时还没有什么人找上门同孔子吵架。
这里的“共”,即“拱”。“北辰”,《尔雅·释天》说“北极谓之北辰”,列北辰为星名,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北极星,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有说法称,“北辰”仅指方位——北极,极北之意,实误。
杨伯峻先生解释“北辰”时,用了很多今天的天文地理知识,让人有点莫名其妙。古人根本就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地球绕着太阳转之类的知识,仅仅是通过每天晚上的观察获得了一些天文知识,毕竟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晚上没事就数数星星,所以天文知识很普及,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是很有道理的。
古人观察发现,北斗七星斗勺前端两颗星(古书中称为天枢、天璇)和北极星在一条线上,这两颗星的连线,向上延伸五倍,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会出现在天空不同的方位,看起来就像北斗七星在绕着北极星转一样,所以孔子说:“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古人很重视北斗七星,所以常用其作比喻,因为它可以用来辨别方向和季节,这对于农业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初昏时,斗柄指向东为春季,斗柄指向南为夏季,斗柄指向西为秋季,斗柄指向北为东季。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即今天我们所说的《诗经》。“思无邪”,解为思想纯正,是符合孔子愿意的。但“思无邪”实出自《诗经·鲁颂·駉》,原本并非此意。“思无邪”的本意目前还是有争议的,这里就不扯了,有兴趣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孔子引用后当作“思想纯正”解,实际上就是断章取义,以己意曲解其本意,所以孔子是述而作之的,绝非他自己所说的述而不作。
《诗经》在孔子时期只称作《诗》,“经”是后世汉儒加上去的,所以孔子称“《诗》三百”,而不是“《诗经》三百”。司马迁所说的“……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报任安书》),亦可作一证。孔子教授学生,也不外乎当时贵族弟子所学的《诗》、《书》、《礼》
喜欢论语深挖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