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和小美的对话,或向她说明事情时,我会注意使用“一样”这个字眼。
这么一来,她对我所说的大致上都能了解,而且她明白了“一样”这个概念之后,其他大部分的事都很容易一说就懂。
当我知道这个道理之后,我才第一次明了“一样相同”这个概念的重要性。
小美每天的“一样”发现,对妈妈来说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小美在“工作”上也有了一些转变。
譬如以前对“洞”感兴趣的时候,只有一股脑的用棒子穿过去所有有洞的东西。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察觉了“一样”的颜色,所以她会把同样的颜色穿进同一个棒子里;为了让她玩插木板洞的玩具,我为她准备了5个陀螺,在收拾时却看到同一个框框里放进了同样颜色的陀螺。
连在填洞的教具上,她也意识到用“一样”的排列法。
所以接下来我设计的“工作”是“准备两个一组画有图案的相同木板,然后找出一样的排列”。
这个玩具大大赢得她的欢心!一天不知重复排列多次,一个人喃喃自语地说:“一样”、“一样”、“一样”!“她真的那么喜欢玩吗?”
我很讶异,但看到小美那喜悦的眼神,不可思议地连我也觉得发现“一样”是那么快乐的事了!
紧接着妈妈和小美一起想出了这样的“工作”:“在箱子里放进两个同样的东西,一个拿出来后,伸手进去找出相同的另一个。”
这个工作她也非常喜爱,她每天都要玩一个半小时。
在这样反复进行当中,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开始是由我和小美取出同样的东西,彼此对照说“妈妈的和小美的一样”。
但是渐渐的小美会自己拿出两个同样的东西,然后说“这是妈妈的”,“这是小美的”,再分别放入不同的篮子里。
从“一样”转变到“区分”了。
“相同”和“区分”这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是我想都没想过的事。
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一切都没有人教,而是孩子自己学来的,自然的引导力量令我再一次的体认到它的伟大。
日常生活中的游戏玩法也改变了。
小美会把同种类的靠垫并排,在上面放上填充娃娃,或把同样的晒衣夹和同样的球分门别类。
另外,她还会把自己做的小娃娃并排好,然后在小娃娃前把相同的玩具分开放好;又或是在两张同样的椅子上,分别放上同种类的东西,从“一样”到“区分”,小美乐在其中,小美心中的快乐发现和创意,也感染给我。
我感觉如果是我要她做的,在达成目的之前的过程总是乏善可陈,但是如果他遇到自己心里“真的想要做”的事,即使不过一岁大的小孩,也能在那样的过程中努力、发现。
而那种喜悦就在她跃起、咯咯的笑声中,转变为成长,这些都是小美叫我看见的。
真希望大人不要任意地用自己的主张急急地为学习下结论,去仔细观察孩子,和他一起感动,和他一起往前走。
满两岁前
小美察觉“大、小”的概念了。
当你看到小美的表现,就会认为用“察觉”这个字眼是再恰当也不过了。
因为从某一天起突然间所有的事物好像对准了小美的兴趣天线,令她兴奋起来。
那是一种融合了惊奇、发现和快乐的气氛的感觉,孩子闪烁的目光是大人按自己想法制作出来的教材,以及一些填压式教法所看不见的,这就是“敏感期”。
正如毛毛虫对光特别敏感,是为了朝着光爬到树梢,去吃嫩叶。
同样的,上帝赋予孩子这个时期独有的敏感期,也是为了让孩子得以成长。
每当我感受到这一点,就不禁在每天忙碌的育儿生活中充满感情。
小美很快乐地吸收着“大、小”的概念。
“妈妈的手好——大哟(声音变大),小美的手手好——小哟!(声音变小)”
“妈妈的脚好——大啊!(声音变大),小美的好——小啊!(声音变小)”
最后,连大便她也一边欣赏一边说:“好大的便便,好小的便便!”
另外吃东西的时候,“这个蛋好大,小美的嘴巴要张大大的,啊——晦!”
,“这个蛋好小,小美的嘴巴小小的,啊——呣!”
她会配合着食物的大小来决定嘴巴张开的程度。
“妈妈好大,所以盘子也好大,小美好小,盘子小小的!”
她了解到人和盘子的大小也都一致。
当在读图画书时,“比较”出现了。
“这个汽球好大,这边的好小!”
她的视点开始转变了。
以前她会说:“这个星星和那个星星,一——样!”
但现在因为绘图远近法的表达,所以就有了大小之分。
歌曲方面她也喜欢和大小有关的歌,如“在那大大的栗树下”,“大鼓咚咚小鼓咚咚”,而且会随着第一大,第二大,第三大的程度,转换声音的大小和动作的夸张程度。
我为这个时期的小美,在她的工作架上准备了大大小小的球和立方体。
她把大的立方体集合在一起,或把小的立方体集合在一起,或放在手心里比一比,自己去体会大小的不同。
另外小美也很喜欢俄罗斯人偶。
由于大人偶里面放了小人偶,小
喜欢婚配与生育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