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凭着观察湖的平面轮廓和湖岸的特性来测量湖最深的地方,为了判断我测量的准确度,我画出一张湖面图,白湖方圆41英亩,和瓦尔登湖一样,没有岛也无出入口。因为最宽的线和最长的线距离很近,所以两个隔岸相望的岬角也很接近,但两个相对的沙洲却距离很远,于是我就在狭线上选择一个点推测哪里是最深处,当然这条线交叉在最长的那条线上。我去探测后,最深处果然距离这点不超过100英尺,只是比我预测的要深1英尺,就是60英尺深。当然,如果有泉水汇入,或者湖中有岛屿的话,问题就复杂许多。
假如我们了解大自然的规律,我们只要明白一个事实,或者只需要一个现象的忠实描述,就能举一反三,得出所有特殊的结论。但现在我们只明白一小部分的规律,因而我们的结论往往荒谬不堪,当然这并不是由于大自然的不规则或混乱引起的,而是因为我们在计算时,对某些基本原理还是一无所知造成的。我们所掌握的规则和和谐,往往通过我们考察过的事物体现出来,但更多看似矛盾、实际却交相呼应的法则,它们产生的和谐却有更惊人的力量,只是我们还未发现而已。我们的特殊规律都来源于我们的观点。在一个旅行家的眼中,每当他向前迈一步,山峰的轮廓就会变化一番,尽管山峰的形态是绝对不变的,但它却有无数的侧面。即便将它劈裂,将它钻穿,也无法窥见其全貌。
据我观察,lún_lǐ学的情况和湖的情况一样。这就是平均律。用两条直线来测量规律,不但指示我们观察宇宙中的太阳系,还指示我们观察人心。譬如,一个人特殊的日常行为和日常生活所组成的集合体,分别为长度和宽度,然后我们就可以画出两条直线,连接他的低洼处和进口,两条直线的交汇点,就是他性格的最高峰或最低处。或许当我们知道这个河岸的走向和他周围的环境,我们就可以推测出他的深度和暗藏的奥秘。假如他四周群山环绕,湖岸险峻,高山林立,景色在胸中呈现,那他的深度深不可测。但一个低平的湖岸就能将这人在某一方面的肤浅展露无疑。如果一个人的前额很宽大,那说明他的思想很深邃。在我们低洼处的入口也都有一个沙洲,就是说,我们都有特殊的倾向。每一个低洼处,在一定的时期内,都可能是我们的港湾,我们在这里待得特别长久,几乎被永久地束缚在那里了。这些倾向并不都古怪可笑,它们的形式、大小、方向都取决于岸上的岬角,也就是古时地势升高的轴线。当沙洲由于暴风雨、潮汐和水流的原因而逐渐升高时,或者当水位落下它冒出水面时,它起先仅露出隐藏着思想的一小块地方,后来却独立为一个湖泊,与宽广的海洋隔开了。在思想进入一番新境界后,也许湖水由咸变淡,也许渐变为淡海、死海,或者沼泽。而每一个人降临到尘世,我们是否可以说,就像沙洲升到了水面上?的确如此,我们的航海过程了无生趣,大体来说我们的思想虚无缥缈,在看不到港口无法停靠的海岸线上,最多和诗意的小港还有些来往,否则就驶进公共的大港埠,停靠在科学这枯燥的码头上。
在这里他们被拆卸重新组装以适应世俗,并不存在一种潮流还能让它们保持独立性。
除了降雨下雪和湖水蒸发外,我并未发现瓦尔登湖的出入口。尽管用一只温度计和一根绳子可能会找到,因为水流入湖地方的湖水,在夏天温度最低,冬天温度最高。1846至1847年,有人被派到这里来挖掘冰块。有一天,他们准备把一部分冰块运上岸,但囤冰的商人拒绝购买,因为这部分的冰比其他的要薄两三英寸,挖冰的工人因而发现了湖的其中一个入口。他们也曾指给我看那出口,从那里漏出去的湖水,经过一座小山,到达附近的一片草地,他们让我蹲在一个冰块上把我推过去看。那个小洞穴在水深10英尺之外,但是我敢说不填补它都没事,除非以后看到更大的漏洞。有人出主意说,假如这样的大漏洞确实存在,假如湖水确实流到草地上的话,有一个方法可以尝试一下,只要将一些彩色的粉末或木屑撒在洞口,然后在草地上的泉源口安置过滤器,就可以找到被流水冲刷而去的屑粒了。
当我勘察16英寸厚的冰层时,它们也像水波一样随风略微地波动。
大家都清楚在冰上不能用酒精水准仪。因为在冰上安置一根刻有度数的木棒,再用放在岸上的酒精水准仪对准它来观察,虽然冰层似乎跟湖岸紧紧相连,但离岸一杆处的冰层,最大的波动就有四分之三英寸,湖心的波动恐怕更大。假如我们的仪器再精密一些,地球表面的波动我们都可以测出来。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两条腿放在岸上,一条腿放在冰上,把水准仪对准第三只腿并且观察时,冰上极微小的波动对照湖对岸的一棵树都会产生数英尺的差别。当我开始为测量水深挖洞
喜欢瓦尔登湖(中外文学名典藏系列)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