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字,《说文》解释:“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系辞下》中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易字由日月二字上下组合构成,为日升月落、月升日落,循环往复更迭不已,在日升月落往复变更中,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更迭。“来者信也”表明其最显著特征是变化能够不停地重复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
其二,唐汉在《汉字的奥秘》中写道:“会意字。右为鸟的简省形,左为表示翅膀扇动的‘彡’。两根会意,以鸟的奋翅飞走表示易地而往。
又以候鸟水禽的天上能飞、地上能行、水中能游表示抽象意义的变易、简易、不易(乃《易经》的宗旨)。”
取象造字,无论由日月构成,还是飞鸟构成,均取其变化之义。变化是易的核心与精髓。
“经”从糸从坙,原指织布机上的纵线,在这里指经书。经书一般指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根据哲学、宗教思想划分,有易经、道经、儒经与佛经等。上升到经的高度,一般属于规律、规则、规范的范畴,是对恒常不变规律的概括。《易经》就是关于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
孔子曾经说过:“洁静精微,《易》之教也。”(《礼记?经解》引孔子语)可谓一语道破《易经》之精神,《易经》之本质,《易经》学说之凝聚力,《易经》玄思之感召力。
那“洁静精微”是什么意思?
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对“洁静精微”作了这样的疏解:“《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不为淫滥,是洁静;穷理尽性,言入秋毫,是精微。”
宋代张载《张子正蒙》云:“《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故撰德于卦,虽爻有小大,及系辞其爻,必谕之以君子之义。”又云:“洁静精微,不累其迹,知足而贼,则于《易》深矣!”
张善文先生著《洁静精微之玄思》对“洁静精微”又进行了宏观意义上的引申发挥:“洁者,一尘不染,通体清澈,一片冰心在玉壶之谓也。静者,涵咏沉潜,闲适乐天,万物静观皆自得之谓也。精者,纯粹不杂,坚确不移,炉火十年磨一剑之谓也。微者,虚无缥缈,得失无度,别有天地非人间之谓也,总此四言,便是《易》之哲理内核,《易》之精神,《易》之智能。”
作为文明之根、文化之源的《易经》,是群经之始、群经之首、群经之祖,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总源头,也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其思想精髓深深根植于中国乃至世界民众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千万年来绵延不息,影响、引导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走向,不过,人们日用而不知,时用而不觉。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福祸相生、盛衰无常、否极泰来、物极必反、随遇而安、量力而行等思想和原则都发端于《易经》的相关卦中。
本书将用比较通俗的风格全面、系统地阐述变易哲学的辩证体系,剖析《易经》对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到底有什么用途。
二、何谓“三易”
《易经》是关于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的学问,可以简单概括为“三易”:简易、变易、不易—用“简易”(观察体悟、比喻)的方法,看待“变易”(变化)的事物,发现“不易”(事物发展变化永恒)的真理,找出事物自身的本质规定性和内在蕴含的规律,并用以指导社会和生活实践。许多事情很热闹,跟着热闹,常常会忙里出错,乱上添乱;静下心来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往往就能够看出门道,悟透道理,然后再办理这件事,就会得心应手,顺风顺水,马到成功。
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称之为规律。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规律亦称法则。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规律具有客观性—它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规律等于真理—这个世界任何物质都受规律约束,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统一。矛盾对立统一,使得世间各种事物得以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事物有合理性,也有弊端,有长处也有短处,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观察事物,判断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善于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全面地综合判断,而不是主观武断、机械片面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我们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工作、生活实践中避免选择错误的路线、方式、方法,因而提高效率,避免错误,远离犯罪或灾难。
从这个角度与高度看,《易经》所涵盖的朴素辩证法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有着高度的契合。
与其说《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根、文化之源,不
喜欢人人都读得懂的《易经》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