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候就着手治理了,所以,国家就没有祸患。
举例
三国时的袁绍、刘表,都是因为废长子,在继承问题上造成了内乱。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文才斐然,很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就打算立他为继承人。曹操就这件事问谋士贾诩,贾诩沉默不语,曹操一再追问,贾诩说:“我刚才有个想法,我想到
了袁绍、刘表父子的故事。”曹操大笑,打消了废长子的念头。
原典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
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
圣,自然所钟。
注释
注曰:有道者,非己求福,而福自归之;无道者,
畏祸愈甚,而祸愈攻。岂以神圣为之主宰?乃自然之理也。
王氏曰:“得宠思辱,必无伤身之患;居安虑危,岂有累己之灾。恐家国危亡,重用忠良之士;疏远邪恶之徒,正法治乱,其国必存。
行善者,无行于己;为恶者,必伤其身。正心修身,诚信养德,谓之有道,万事吉昌。
心无善政,身行其恶;不近忠良,亲谗喜佞,谓之无道,必有凶危之患。
为善从政,自然吉庆;为非行恶,必有危亡。祸福无门,人自所召;非为神圣所降,皆在人之善恶。”
解释
所谓:正反相生,祸福相依。危机往往潜伏在成功的背后,所以,人要有忧患意识,担心危险的才能安全,害怕灭亡的才能生存。一个人的行为只要合乎道义,就会吉祥喜庆,否则凶险莫测。有道德的人,无心求福,福报自来;多行不义的人,有心避祸,祸从天降。只要所作所为上合天道、下合人道,自然百福眷顾,吉祥长随。反之,百祸齐攻,百凶缠身。这里并没有神灵主宰,实为自然之理、因果之律。
所以说,成败在谋,安危在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只有居安思危、处逸思劳、心存善念,才能无往而不利。
《淮南子》说:圣人为善,不是为了出名,但名就随之而来,不是为利,但利也自然来到,这就是“有道则吉”。
《吕氏春秋》说:自己的行为失去了德行,名声自然就不好了。所以百丈高的松树先被伤了根,然后上面才枯槁,这就是“无道则凶”。
《淮南子》又说:了解自己的不埋怨别人,了解命运的不埋怨
天,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这就是“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举例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以齐国和楚国的力量为最强,他们并不是不如秦国,但最终六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拥兵割据一方的豪杰也有很多,袁绍和袁术的势力就远超过曹操,但最终却被曹操平定。这都是因为他们安
于现状、没有深谋远虑的结果。
原典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注释
王氏曰:“行善从政,必无恶事所侵;远虑深谋,岂
有忧心之患。为善之人,肯行公正,不遭凶险之患。凡百事务思虑远行,无恶亲近于身。
心意契合,然与共谋;志气相同,方能成名立事。
如刘先主与关羽、张飞;心契相同,拒吴、敌魏,有定天下之心;汉灭三分,后为蜀川之主。”
解释
决策正确,才没有祸患。而没有深谋远虑,就不能避免眼前的担忧。
这里还是接着上文,讲述立身处世的大原则,阐述祸福存亡的道理。人生在世,立身为本,处世为用。立身要以仁德为根基,处事要以谋略为手段。若以仁德为出发点,同时又善用权谋,有了机遇,可保成功;如若时运不至,亦可谋身自保,不至于有什么险恶的事发生。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谋虑的人,就连眼前的忧患也无法避免。俗语云:“人无远
虑,必有近忧;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举例
事情总在发展变化。安危相互伴随,没有一劳永逸。秦始皇统一天下,鉴于周朝因分封诸侯而导致天下大乱,于是改为中央集权制,意图永保太平,但想不到被项羽所灭。刘邦考虑到秦朝是因为中央集权造成孤立而灭亡,又开始分封诸侯,非刘姓不王,但却造成了七国之乱。西汉因外戚篡权而灭亡,刘秀的东汉因此抑制后党的势力,却又毁灭在宦官
的手里。宋太祖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杯酒释兵权,削弱地
方的势力,却带来了辽金的侵略。所以,祸福同源,吉凶相
依,只有居安思危,时刻警策,才能常保平安。
原典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
注释
注曰:舜有八元、八凯。汤则伊尹。孔子则颜回是
也。文王之闳、散,微子之父师、少师,周旦之召公,管仲之鲍叔也。
王氏曰:“君子未进贤相怀忧,谗佞当权,忠臣死谏。如卫灵公失政,其国昏乱,不纳蘧伯玉苦谏,听信弥子瑕谗言,伯玉退隐闲居。子瑕得宠于朝上大夫,史鱼见子瑕谗佞而不能退,知伯玉忠良而不能进。君不从其谏,事不行其政,气病归家,遗子有言:‘吾死之后,可将尸于偏舍,
喜欢素书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