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人的尚武与强悍,是连年不绝的战争培养出来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一句名言:“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这话有些绝对,但对于赵国人来说,却是很贴切的。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前两位是秦国的,后两位是赵国的。赵国名将无敌,而赵人关键时刻也近乎全民皆兵,强敌环绕,赵人为了生存,只能培养出团结、耐苦、善战的格,才能在乱世生存。
燕惠王有一次问名将乐毅的儿子乐闲,能否攻赵?乐闲回答说:“赵邯郸,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意思是,赵国人擅长打仗,不要去攻打他们。
当然,燕国人也是相当尚武的,他们所处的环境,战事频繁,也不比赵国好多少,动不动强敌来袭,只能举全国之力抵抗。燕国人的刚烈,还因为在大厦将倾的绝境中,出了一个策划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刺杀事件的燕太子丹。
一直认为,韩愈所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应该出自易水河边那场dang)气回肠的诀别。
司马迁在《史记》对这一幕的记载,极具镜头感和戏剧张力:太子丹带着一群人,来到易水河边给荆轲饯行。他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一缟素,送勇士远赴决死之路。朔风强劲,易水奔涌,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击筑,他和着拍节唱歌,苍凉凄婉,送行者泪流满面,一起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调悲壮,慷慨激昂,歌声中,人人怒目圆睁,头发直竖,几乎把帽子都顶起来。荆轲歌毕,踏上马车,一路南去,始终没有回头。
这就是“慷慨悲歌”。
远去的古典气质,悲壮与优雅的完美结合。
太子丹是个不甘屈从命运的人。他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在此之前14年,楚、赵、魏、韩等国一次合纵进攻,被秦军击溃。这也是东方六国最后一次联军行动,此后再也无力共同组军对强秦战略进攻或防御。
刺秦之前,秦已先后灭掉了韩国,并攻占了赵国都城邯郸。太子丹知道:军事抵抗已无意义,只能采取刺杀这一非常手段了。
刺秦失败,秦军铁蹄,已无可抵挡。
在战国末期,赵国是六国唯一能够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但长平之战改变了双方的均衡,即便如此,秦军在强悍的赵军面前,也讨不了太多便宜。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里面写到秦军万箭齐发、遮天蔽的盛况,但在历史上,赵军更擅用强弓劲弩,让他们的对手包括秦军,死伤无数。
有名将有悍卒有先进的武器,赵国输在何处?除了综合国力外,还有一个致命原因,就是君臣相疑。
廉颇、李牧在赵国,几乎是无敌战神,但偏偏赵国君主宁肯相信边的佞臣太监,也不相信在前方浴血杀敌的忠臣名将。赫拉克利特还有一句更著名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但赵国君主偏偏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先bi)走廉颇,后冤杀李牧。
遥想当年,廉颇、李牧有多么累?!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29年,秦挟上一年灭韩国之威,攻打赵国,赵国君主是幽缪王森森的),他派李牧率军抵抗,李牧大显神威,秦军不敌,就使离间计,重金贿赂赵王边臣,说李牧要叛变秦国,赵王居然信了,李牧只能死了。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喜欢大秦命运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