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秦以前作为兵学家是与孙武并称,作为政治家是与商鞅并称的。然而在班固的《古今人表》上,把商鞅列为中上等,孙武列为中中等,吴起列为中下等,这不知道是以什么为标准。其实在这三个人物里面,吴起的品格应该要算最高,列为上下等的所谓“智人”,应该是不会过分的。
二
关于吴起的身世,司马迁曾为之列传,虽然不甚详细,但也可以说是娱情聊胜无的。据列传,我们知道:吴起是卫人,尝学于曾子;曾仕鲁,仕魏,后入于楚而死于楚悼王二十一年。吴起的死年是确定的,因此他的年龄我们也约略可以推定。
楚悼王二十一年即周安王二十一年(约当公元前三八一年),上距孔子之卒(前四七九)九十八年。孔子卒时年七十三岁,传言起尝学于曾子,《吕氏春秋·当染篇》亦云然,曾子少孔子四十六岁,则孔子死时,曾子年二十七。又《儒林列传》言其“受业于子夏”,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孔子卒时,子夏年二十九。
子夏年甚寿,“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史记·年表》于魏文侯十八年书“受经子夏”,于时子夏盖八十岁。(依《年表》当已一百岁,此别有所据,说明详下。)吴起在魏适当魏文、武二侯两代,故起得师事子夏是无甚问题的。问题是他师事曾子的年代。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先解决吴起何时去鲁。在这儿《韩非·说林上》有一段故事可以作为线索。
鲁季孙新弑其君,吴起仕焉。或谓起曰:“夫死者始死而血,已血而衄,已衄而灰,已灰而土。及其土也,无可为者矣。今季孙乃始血,其毋乃未可知也。”吴起因去,之晋。
此言季孙弑君,未言所弑者何君。哀公曾攻季氏,反为三桓所攻而出奔,被国人迎归而卒于有山氏。死非被弑。且哀公之死下距楚悼王之死八十九年,吴起如得及哀公,则其死时当在一百岁以上,殊觉不合。
鲁哀公之后为悼公,三十七年卒,下距楚悼王之卒五十二年。悼公之后为元公,二十一年卒,下距楚悼王之卒三十一年。元公之后为穆公,三十三年卒,卒年已在悼王之后。故被弑之鲁君如非元公,必为悼公。二公虽无被弑的明文,然据《韩非子·难三》,批评鲁穆公时事,有“鲁之公室,三世劫于季氏”之语,足证穆公之前哀悼元三世均曾为季氏所劫,则悼公与元公均曾被弑,都是可能的。
吴起在鲁既然从政,且曾为鲁将,则其去鲁之年至少当得有二十五岁。今假定被弑者为悼公,则吴起死时将近八十或过之;如为元公,则仅五十余岁,至多亦无过六十,揆诸情理及其它关于吴起逸事(如公叔尚主之谋),自以后说为合理。
是则吴起去鲁在鲁元公二十一年,当魏文侯三十九年,周威烈王十八年。(此据《竹书》文侯在位五十年而定。)“曾子年七十而卒”(《阙里文献考》),当卒于鲁悼、元二公之际,吴起在鲁之年曾子应已早卒,吴子不得及其门。唯王应麟《考证》引刘向《别录》叙《左氏春秋》之源流,言“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则吴起所师者,乃曾申而非曾参。《左氏》传授之说虽不足信,曾吴师承关系则较可信,至少可作为东汉人对于“曾子”之一种解释。盖曾参固称曾子,其子曾申亦可称曾子也。
据《史记·年表》,楚悼王二十一年当魏武侯六年,然而在《魏世家》中却有“武侯九年使吴起伐齐至灵丘”之记载。这儿也不免是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那是司马迁自己弄错了。
司马迁在三晋范围内的纪年所弄出的错误最大,也最多,幸好有司马贞的《索隐》替我们保存了些散佚了的资料,我们得据以校正。今就与本文有关者汇列如次:
据此可知《史记》与《竹书纪年》、《世本》及其它古籍颇多龃龉,主要的是把魏武侯少算了十年。魏武侯元年既当赵烈侯十四年,则应该上推十年。于是武侯元年便当楚悼王六年。又把魏文侯少算了十二年,递次上移,则魏文侯元年应当周定王二十五年,鲁悼公二十二年。在这时子夏的年龄六十二岁,再隔十八年,子夏八十岁,文侯要从他受经,在情理上也比较说得过去。故吴起得事子夏,也是没有问题的。
三
吴起是一位兵学家,这是古今来的定评。他不仅会带兵,会打仗,而且还是一位军事理论家。他的著作在战国末年和汉初是很普及的。
《韩非·五蠹篇》:“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
《史记·吴起传》:“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有“《吴起》四十八篇”,属于“兵权谋”类,“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但可惜这书是亡了。现存的《吴子》,仅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共六篇,总计不上五千字,半系吴起与魏文、武二侯之问答,非问答之辞者率冠以“吴子曰”。辞义浅屑,每于无关重要处袭用《孙子兵法》语句;更如下列数语,则显系袭用《曲礼》或《淮南子·兵略训》。
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者,大谷之口;龙头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
喜欢青铜时代.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