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只是隐性成本的显性化,以及银行更难进行市场分割定价。即使是在最严格利率管制的国家,也存在大量规避利率管制的方式。存款利率上,如银行通过送黄金、提供较高收益理财产品等方式,变相提高存款利率水平(大额存款的争夺较为明显)。贷款利率上,银行通过不同的利息收取方式、收取财务顾问等费用,搭配销售代理产品、要求部分存款不能提取或者仅提供贴现票据等形式,变相提高贷款利率。如果将信贷数量配给导致部分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认为是贷款利率无限大,则所谓的利率管制,实际上只是存在标价利率和真实利率的扭曲。另一方面,在利率管制环境下,更容易实现存贷款市场的细分并进行差别定价。因此。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同质市场人为分割,将隐性利率显性化的过程。
利率市场化产生的利率效应,还需要区分市场平均的利率水平和单个企业的利率水平变化。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是逐步放松市场准入的过程,这将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从而推动原有实体部门企业扩大杠杆,并吸引原来金融市场不提供信贷服务的企业进入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服务对象的风险有所增加。因此,在宏观环境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由于市场风险有所提高,市场整体利率水平也将有所提高。但如果考虑竞争带来的效率提升,对单个企业而言,只要不显著提高杠杆率从而提高自身的风险水平,则利率水平将趋于下降。
即使就正规信贷市场而言,由于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利率水平,其最终的变动方向并不确定。一般来说,以下几个因素会影响到最终的实际利率水平(扣除通胀和风险影响的利率水平):金融抑制放松后带来的利率上升(取决于金融市场的非均衡程度)、储蓄和投资的缺口变化情况(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发展情况(与利率市场化持续的时间有关)。真实利率水平变化更多取决于宏观资金环境以及存贷款市场的竞争程度,考虑到利率管制放松往往发生在市场利率大幅上升(负利率或实际利率很低的时期)和银行脱媒严重时期,因而利率市场化过程,往往伴随着利率水平的上升。
利率绝对和相对水平变化(包括相应的准入和退出管制的放松)的宏观影响,包括如下方面:
(1)整体利率水平的变化。又可以区分为三类。一是自然利率水平的变化。具体又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隐性成本显性化,宏观效应主要体现在信号更加透明和清晰,便利资金需求方的投融资决策;另一方面是可能存在的金融抑制放松(其他金融平衡机制的弱化过程),宏观效应主要体现在金融的扩张,即原有的信用扩张需求受到非显性价格因素的抑制,放松后产生信用扩张效应。二是风险补偿的利率水平出现变化。这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在放松管制和竞争压力的环境下,向风险更高的客户群体渗透,导致风险收益的上升;另一方面是风险承担主体的变化,导致风险的显示和重新分布。在现有体系下,国家和企业承担着大量的金融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将承担越来越多的风险(当然也因此获得收益),并且在利率等市场价格中加以反映。三是通货膨胀风险的变化,引起不同期限利率水平的变化。竞争推动信用的扩张,加大了社会的通胀预期,从而推动利率水平的变化。当然,随着货币当局管理货币的能力提高,这方面因素导致的利率变化反而会趋于稳定。
(2)国内不同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的相对变化,引起资金在不同市场(信贷市场、影子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货币市场)之间的流动。这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之间的资金转移,另一类是在不同层次信贷市场,包括影子银行系统和民间借贷之间转移。
(3)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的变化,引起国内外资金的流动产生宏观效应。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历史来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贷款收益和存款成本均有较大的提升。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过程大多集中在1960~1999年期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在这期间,实际存款利率呈现u型变化。这段时间正好处于美国等主要国家通过加息等手段治理通胀的时期。正是由
喜欢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